今日头条!
车圈里这事儿,用车社必须得好好捋一捋,而且这事儿,和咱老百姓买车、养车,那可是息息相关!
你们瞧瞧现在这汽车市场,是越来越热闹,新车是接二连三地冒出来,价格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让人心神不宁。
可今天咱们要讲的,不是哪个新车型有多抢眼,也不是哪个牌子又打折了,而是这背后,藏着一个,可能要改变咱们买车思路的大事儿!
这阵子,网上是不是有个说法,说什么“新能源车,销量越高,亏损越大”?
我第一眼看见,心想,这啥跟啥呀?
新能源不是未来的大趋势吗?
怎么还赔本卖?
这不合常理啊!
可越想越不对劲,尤其是把网上那些“内部消息”和“车企财报”对上号,我这颗做车评的心啊,就开始“砰砰”直跳。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个“新能源车,销量越高,亏损越大”的真面目,看看这背后,到底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门道,这对咱们普通消费者,又意味着啥。
第一幕:那耀眼的“数字游戏”,和那沉甸甸的“亏损账单”
说实在的,现在但凡是有头有脸的新能源车企,销量数字都漂亮得不像话!
动不动就是“同比大涨XX%”,或者“月销XX万台,再创新高!”
。
看着这些数字,我都能想象出,那些在车展上意气风发的车企大佬,在发布会上,眉飞色舞地展示着自家新能源车的“辉煌战绩”。
可就在这片“一切向好”的景象下,一盆盆冷水,却是不停地泼了下来。
不少车企,特别是那些刚冒头的“新势力”,他们的财务报表,那叫一个让人心惊肉跳!
净利润,那都是负数,而且还是小数点后面带着好几个零的负数。
这到底是为啥呢?
我给大伙儿梳理梳理,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看。
首先,就是研发投入。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那电池技术、电控系统、智能驾驶,哪一样不是烧钱的“无底洞”?
为了在技术上抢占先机,车企们是拼了老命地往里砸钱。
这研发一投入,少说也得几十亿、上百亿,可不是开玩笑的。
你想啊,一款车的研发周期,短则三五年,这期间的投入,得有多少?
接着,就是生产成本。
虽然国家大力支持,给了一些补贴,但电池原材料的价格,那可不是咱们说了算。
锂、钴、镍这些稀有金属,价格波动那叫一个剧烈。
再加上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线,那也得重新改造、升级,又是大笔的资金投入。
最关键的,也最让咱们普通人摸不着头脑的,就是“规模效应”和“市场推广”。
按理说,产量越大,单位成本应该越低,这叫规模效应。
可新能源车这块,很多时候,为了快速扩大市场份额,抢占用户,车企们采取了“低价走量”的策略。
你们想想,一款车,从研发、生产、营销,到最终卖到你手里,这中间有多少环节?
车企们为了让你“心动”,给的价格,可能连成本都还没完全覆盖。
尤其是那些“价格屠夫”们,一上来就打价格战,把整个市场的价格都给搅乱了。
我举个例子,就拿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某款“性价比之王”来说,它的指导价,可以说是把同级别燃油车逼到了墙角。
但你想想,这么低的价格,车企还能赚到钱吗?
我猜测,这背后,很可能就是“销量越高,亏损越大”的真实写照。
第二幕:那“补贴”背后的秘密,和那“价格战”的泥潭
说到新能源车,就不能不提“补贴”。
以前,国家为了推广新能源汽车,那可是下了血本。
购车补贴、购置税减免、充电桩建设补贴…
…
各种福利,那叫一个多。
有了这些补贴,新能源车的价格一下子就变得诱人起来。
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补贴,说到底,是咱老百姓的钱,是国家财政拿出来的。
车企拿了补贴,确实能降低成本,让利给消费者,这初衷是好的。
但是,久而久之,一些车企就有点“依赖”了。
补贴没了,这价格还能维持吗?
而且,这“补贴”背后,也催生了一些“套路”。
有的车企,为了拿到更多的补贴,可能在车辆的某些参数上做文章,或者就是为了冲销量,把车卖得比成本还低。
这就像是,你本来想减肥,结果天天吃减肥药,结果身体被掏空了。
更让人担忧的,就是这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
从去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市场就像是进入了“战国时代”,你降价,我跟着降价,你再降价,我比你降得更狠!
什么“官方降价”、“限时优惠”、“清库存”…
…
各种名目层出不穷。
这对于消费者来说,短时间内是好事,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车。
但从长远来看,这绝对不是一个健康的信号。
你想啊,当一个行业,大家拼命地在价格上厮杀,那还能有多少精力去投入到技术创新、产品升级?
最后受伤的,很可能就是整个行业的未来。
而且,这种价格战,也让很多车企,尤其是那些实力不济的,举步维艰。
本来就靠补贴活着,现在补贴没了,价格战又打得这么凶,你说他们还能撑多久?
我记得有个朋友,前阵子想买车,纠结了半天,最后发现,今天看中的那款车,明天可能就降价了。
他跟我说:“用车社,我现在都不敢轻易下手了,生怕自己成了‘接盘侠’,刚买完就亏了。”
你们说,这正常吗?
一个健康的汽车市场,应该是大家比拼的是技术、是品质、是服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像菜市场一样,天天在喊“跳楼价”!
第三幕:当“梦想”遇上“现实”,咱们老百姓该何去何从?
那么问题来了,当“销量越高,亏损越大”成为一些新能源车企的“隐形定律”,当价格战打得火热,甚至模糊了成本和利润的界限,咱们老百姓,在购车这件事上,该怎么做选择?
首先,咱们得认清一个现实:任何一个行业,想要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盈利”上来。
车企不是慈善机构,他们也要生存,也要发展,也要为股东负责。
“道之所存,万物之所依。”
一家企业若不能盈利,则如同无根之木,无法长久。
所以,那些看似“白送”的低价,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
我不是说新能源车不好,新能源是趋势,是大方向,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阵痛”。
我们作为消费者,不能被一时的价格诱惑冲昏头脑。
我建议大伙儿,在买新能源车的时候,多做功课。
第一,看技术。
别光听他们吹得天花乱坠,要看看这款车在电池技术、电机效率、智能驾驶方面,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
是不是用了最新的技术?
是不是有自主研发的核心竞争力?
这就像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术是根基。
第二,看成本。
咱们可以稍微了解一下,这款车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如果它的售价,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就得打个问号了。
是不是在某些方面偷工减料了?
或者就是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不计成本?
“价廉物美”固然好,但“价廉”到不合理,往往就藏着隐忧。
第三,看品牌。
那些有长期发展规划、有强大研发实力、有良好用户口碑的品牌,相对来说,更靠谱一些。
别光图一时便宜,最后落得个售后无门、车辆故障频发的下场。
选择一个可靠的品牌,就像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需要长远的眼光。
第四,看长远。
新能源车的保值率,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现在很多车企都在努力提升保值率,但毕竟还是个新兴事物,不像燃油车那么成熟。
说白了,咱们买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出行需求,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而不是为了给某些车企“填坑”。
当“销量越高,亏损越大”成为一种常态,那说明这个市场,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今天我们聊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觉得,用车社你是不是在唱衰新能源?
绝对不是!
我只是想让大家,在拥抱新事物的时候,多一份清醒,多一份理性。
这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但这个光明,是建立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
如果只是靠“烧钱”、“补贴”、“价格战”来维持,那这条路,走不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
所以说白了,这事儿,就是市场在经历一场“大浪淘沙”。
那些真正有实力、有技术、有情怀的车企,才能最终脱颖而出。
而那些只想靠“割韭菜”发财的车企,终将被淘汰。
至于咱们老百姓,最好的选择,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盲目跟风,不被低价迷惑,理性分析,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你们觉得呢?
这新能源车,是真香,还是套路深?
有没有哪个车企,让你们觉得,是真心在做车,而不是在做“赔本买卖”?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得看咱们自己怎么想,怎么做。
今天就先聊到这儿,还有啥想说的,想问的,咱们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