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各位老铁,先别划走,今天必须得跟你们唠唠一件特有意思的事儿。
前两天刷到上海汽车博物馆又整了点新活儿,叫什么“汽车文创”。
我一开始寻思,不就是卖点小模型、印个T恤衫嘛,这年头谁还没见过点文创产品?
结果点进去一看,嚯,差点没给我直接“拿捏”了。
咱们先不聊那些印着logo的衣帽衫,没劲,哪个博物馆没几件?
吸引我的是一套叫做“汽车原装配件家族系列”的徽章。
说真的,把一辆车拆成12个零件,单独做成文创,这脑回路就挺清奇。
活塞成了“火爆小子”,刹车是“幕后英雄”,每个零件都有了自己的人设。
你琢磨琢磨,这事儿多有意思。
平常咱们聊车,说的都是百公里加速、是扭矩、是马力,要么就是这车线条好不好看,内饰够不够豪华。
谁没事会关心一个活塞的“脾气”?
它天天在发动机里上上下下那么多次,可不就是个火爆小子?
还有那刹车,平常没感觉,一脚下去救你狗命,不是幕后英雄是啥?
这波操作,一下子就把冷冰冰的机械给盘活了,有温度了。
当然了,有人可能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尬,强行拟人化。
我一开始也有这想法,觉得这不就是给机械宅男们准备的精神食粮嘛。
但转念一想,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文化的“降维打击”。
你跟一个对车无感的小姑娘聊“汪克尔转子发动机”的优缺点,她可能听得想睡觉。
但你要是跟她说,“你看这个‘火爆小子’,就是负责让车车往前冲的哦”,是不是就好理解多了?
硬核的知识,用这种亲切甚至有点中二的方式讲出来,传播效果直接拉满。
这就好比我们看三国,很多人记住的不是“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而是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是诸葛亮借东风的算无遗策。
故事和人设,永远比干巴巴的数据和历史更有生命力。
上海汽车博物馆这帮设计师,显然是抓住了这个精髓。
他们不再是简单地把一辆车的样子复刻下来,而是深入到了汽车的“五脏六腑”,去挖掘每个零件背后的故事和性格。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他们那个“咔咔能动系列冰箱贴盲盒”。
我跟你讲,这玩意儿才是真的“毒”。
六款经典老车,奔驰300SL、大众T1,甚至还有个隐藏款的克尔vette C1。
成年人的世界里,快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开盲盒的瞬间,谁还不是个孩子?
关键是,它不是个简单的摆件。
轻轻一拨,奔驰300SL的鸥翼门“哗”一下就打开了,那种感觉,就好像你真成了车主一样。
大众T1那面包车,悬挂居然还能模拟弹跳。
这简直就是在告诉你:这不仅仅是个冰箱贴,这还是个微缩版的机械奇迹。
它让你在欣赏经典造型的同时,还能亲手把玩一下当年那些天才工程师们留下的奇思妙想。
现在很多文创产品,说白了就是“贴牌”,找个热门IP,印在杯子、本子、手机壳上,就算完事了。
这种做法不能说错,毕竟简单粗暴来钱快。
但这种产品没有灵魂,它只是在消费IP的热度,而不是在创造新的价值。
上海汽车博物馆的这波操作,高明就高明在,他们是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给汽车文化“赋能”。
他们自己还搞了个IP形象,一只叫“BaoBao”的豹子。
这只豹子可不是随便画出来的,它象征着汽车的速度与激情。
从一个简单的形象,慢慢衍生出各种周边,甚至还搞起了快闪展览。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通过有趣的文创产品,吸引更多人关注汽车文化;而汽车文化本身,又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说到底,文创文创,核心还是“文化”。
没有文化底蕴的文创,就像没放盐的菜,看着还行,一尝,不是那个味儿。
为什么很多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大家买回家就扔在一边积灰?
因为它只是个纪念品,它的使命在你付钱的那一刻就结束了。
而真正好的文创,是能融入你日常生活的,是能让你时不时拿出来把玩一下,甚至能让你跟朋友吹牛逼的。
你想想这个场景:你朋友来你家做客,看到你冰箱上贴着个大众T1,他可能会说:“哟,你也喜欢这车啊?”
这时候你就可以云淡风轻地捏着那个小车,一边模拟悬挂弹跳,一边跟他讲:“那可不,这玩意儿还能动呢。”
这逼格,不就一下子上来了?
所以啊,我觉得上海汽车博物馆这波操作,算是给国内的汽车文创打了个样。
别老盯着那些炫酷的超跑了,也别总想着怎么复刻一个一模一样的车模。
有时候,往深里挖一挖,把那些看不见的、藏在铁皮底下的东西拿出来,反而更能打动人心。
毕竟,对于真正的车迷来说,热爱,从来都不只是停留在表面。
你觉得呢?
评论区里聊聊,你见过哪些让你眼前一亮的汽车文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