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汽车:年销14辆与高管百万年薪的魔幻现实

众泰汽车:年销14辆与高管百万年薪的魔幻现实-有驾

众泰汽车:年销14辆与高管百万年薪的魔幻现实

——一家车企的“反向盈利”与生存困境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加速洗牌,比亚迪、华为等企业以技术革新抢占市场,而众泰汽车却以一组荒诞数据刷新行业认知:全年生产量为零,销量仅14辆,净亏损10亿元,但16位高管合计领取薪酬954.91万元,董事长胡泽宇年薪高达196.59万元。这一“卖一辆车高管分走68万元”的极端反差,不仅引发舆论哗然,更折射出传统车企在转型浪潮中的迷失与挣扎。

---

一、数据暴击:14辆销量背后的“反向盈利”逻辑

2024年众泰汽车的财报堪称“魔幻现实主义”样本:

产销停滞:整车生产量归零,仅靠库存卖出14辆车,同比暴跌98.74%;

亏损加剧: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0亿元,扣非后净亏损扩大至14.69亿元;

高薪悖论:高管团队年薪近千万,董事长与副总裁年薪占总额近四成。

若按每辆亏损额计算,众泰每卖一辆车净亏7142万元,远超车辆售价本身。网友戏称其KPI为“如何用最少的车亏最多的钱”。讽刺的是,公司主营收入竟依赖汽车配件和门业销售,整车业务几乎名存实亡。

---

二、兴衰史:从“保时泰”神话到“皮尺部”崩塌

众泰的兴衰是中国车企依赖模仿与低价策略的典型缩影:

1. 模仿红利期(2016-2017年)

凭借“10万开Macan”的SR9车型,年销超33万辆,市值破300亿。

通过抄袭奥迪Q7、保时捷Macan等设计,以低价抢占三四线市场,一度被戏称“皮尺部”(靠皮尺测量模仿豪车)。

2. 质量危机与研发摆烂(2018年后)

T700车型“方向盘抱死门”、SR9变速箱故障等问题频发,质量口碑崩塌;

研发投入不足行业1/3,2016-2018年研发费用占比仅0.8%,核心部件依赖外购;

母公司铁牛集团破产,负债200亿元,2020年整车生产停滞。

---

三、转型迷局:新能源救不了“摆烂王”

众泰曾试图借新能源翻身,却屡次错失机遇:

补贴依赖症:早期靠国家补贴推出低质电动车(如续航仅80km的云100),补贴退坡后迅速出局;

技术空心化:2024年研发费用仅570万元,团队从161人缩减至81人,对比比亚迪年投542亿研发费用,差距悬殊;

中东“赔本赚吆喝”:2023年复产T300出口中东,售价6.92万元远低于成本,被嘲“卖一辆亏两辆”。

---

四、资本游戏:破产重整与高管套现

众泰的生存逻辑早已脱离制造业本质,沦为资本运作工具:

借壳上市与破产清算:2016年铁牛集团借壳上市,2020年负债200亿破产;2021年江苏深商20亿接盘,但定增失败;

股价炒作与套现:2021年借“特斯拉收购”“小米合作”谣言,股价暴涨800%,被称“A股第一碰瓷王”;

高管动荡:2024年财务总监、总裁等5名核心高管接连离职,内部管理混乱。

---

五、行业启示:没有技术的车企终成泡沫

众泰的教训为行业敲响警钟:

1. 模仿红利不可持续:消费者从“为面子买单”转向追求核心技术,2024年15万元以上车型占比超50%;

2. 研发是生死线:蔚来单季研发投入30亿,华为问界智驾迭代5代,而众泰连“皮尺”都懒得动;

3. 用户信任一旦崩塌难重建:从质量危机到高管高薪,品牌形象彻底透支。

---

未央看点:赌翻身还是选现实?

众泰在财报中宣称2025年将“布局海外市场”“启动新车型研发”,但资产负债率已达93.33%,账面现金仅2.09亿元。当比亚迪秦PLUS以技术革新横扫市场时,众泰的“复活计划”更像一场资本残梦。若无法摆脱对模仿与炒作的路径依赖,其结局或许正如网友所言:“连14辆销量都可能成奢望。”

互动话题:若有10万元预算,你会赌众泰翻身,还是选择比亚迪等技术派?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

数据来源:众泰汽车2024年财报、中国证券报、搜狐汽车、新浪科技、网易新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