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发声引热议!新能源车技术路线为何多样?增程车争议再起

最近这几年,要说买车,尤其是买新能源车,真是让人感觉越来越头大。

以前咱们看车,无非就是看看发动机、变速箱,比一比空间和油耗。

可现在倒好,一进4S店,纯电、插电混动、增程式,各种新名词扑面而来,销售顾问讲得天花乱坠,听得人云里雾里。

就在大家伙儿还在为这道选择题抓耳挠腮的时候,一位重量级人物的发言,更是给这本就热闹的场面又添了一把火。

院士发声引热议!新能源车技术路线为何多样?增程车争议再起-有驾

中国工程院的杨裕生院士公开表示,增程式技术可不是什么临时的过渡方案,它很有可能是未来汽车市场的主力军之一。

这话一出来,很多人就更懵了。

记得没几年之前,专家们还异口同声地说,纯电动才是汽车的终极未来,怎么一转眼,曾经不被看好的增程式又成了“潜力股”?

这风向变得也太快了,咱们普通老百姓到底该听谁的?

更让人好奇的是,为什么一个新能源车,能分化出这么多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呢?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道理?

要想把这事儿弄明白,咱们得把时间往回倒一倒,看看新能源车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基本上就等同于纯电动车。

当时大家的想法都很直接,既然是为了环保,那就一步到位,彻底告别发动机,完全用电驱动,这样最干净、最彻底。

这个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快就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早期的纯电动车,续航里程短得可怜,开着空调上高速,那电量掉得比心跳还快。

充电慢、充电桩少更是大问题,节假日高速服务区里,电动车排队充电的场景,成了很多车主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续航焦虑”这四个字,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也让很多人对纯电动车望而却步。

眼看着纯电动车这条路走得有些磕磕绊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就开始崭露头角了。

它的思路非常实在,可以说是一种折中的智慧:既然大家担心没电,那我就在车上装一个发动机作为备用。

院士发声引热议!新能源车技术路线为何多样?增程车争议再起-有驾

在城市里日常上下班,路程不远,就用纯电模式,省钱又安静;真要出个远门或者遇到急事,发动机随时可以启动,加油就能走,完全不用担心被扔在半路上。

这个方案一下子就击中了消费者的痛点,让插电混动车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控制成本和重量,大多数插电混动车的电池并不大,纯电续航里程通常比较短,很多人开着用着,就懒得充电了,把它当成一辆普通的油车来开,这样一来,节能减排的初衷就打了折扣。

就在纯电和插混相互竞争的时候,一个曾经被认为是“技术落后”、“脱裤子放屁”的技术路线——增程式,悄无声息地崛起了,并且势头非常迅猛。

有数据显示,就在2024年的前几个月,国内增程式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了百分之一百六十,这个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纯电动和插电混动车型。

杨裕生院士之所以力挺增程,也正是看到了它在现实中的强大生命力。

增程式的原理其实很简单:车上虽然也有一台发动机,但这台发动机不负责直接开车,它的唯一任务就是发电,像一个随车携带的“充电宝”,车辆从始至终都是由电机来驱动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驾驶感受和纯电动车一模一样,非常平顺、安静,同时因为可以加油发电,彻底消除了续航焦虑。

你看,从纯电的理想化,到插混的实用化,再到增程的体验优化,每一种技术的出现和兴盛,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是为了解决前面技术留下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现实中消费者的需求。

可以说,正是因为充电设施的建设速度、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本身的不断成熟这几个因素相互作用,才共同造就了今天这种技术路线多元化的局面。

站在我们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技术路线变多了,这既是好事,也带来了新的烦恼。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选择空间大大增加了。

比如,我就是一个标准的上班族,每天公司和家两点一线,总共也就开个几十公里,小区和单位都有充电条件,那么一辆纯电动车对我来说就是最经济实惠的选择,用车成本极低。

但如果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跑长途,让我规划着路线去找充电桩,那简直是场灾难。

这时候,一辆可以随时加油的增程式或者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无疑是更安心、更可靠的伙伴。

院士发声引热议!新能源车技术路线为何多样?增程车争议再起-有驾

这种多样性,让不同生活和工作场景的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出行方案。

然而,选择一多,做决定的难度也直线上升。

根据一份2024年的消费观察报告,现在人们买车的决策时间被明显拉长了。

原因很简单,需要学习和比较的东西太多了。

很多人在好几个品牌的4S店里来回转悠了好几个月,依然拿不定主意,最纠结的就是到底该选哪种技术。

更让人头疼的是,我们普通消费者和厂家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销售人员为了卖车,自然是把自家产品的优点夸得天花乱坠,但那些宣传中的完美数据,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要大打折扣。

比如宣传的纯电续航两百公里,可能是在不开空调、匀速行驶的理想条件下测出来的,一到冬天,或者一上高速,续航里程直接“腰斩”的情况比比皆是。

这种“卖家秀”与“买家秀”的巨大差距,让我们在做选择时更加困难,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坑。

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这么复杂,为什么国家不能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让所有车企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这样不是更简单高效吗?

其实,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技术路线之所以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背后有其深刻的合理性。

首先,从技术层面看,世界上不存在一种能够完美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技术”。

这就像一个工具箱,里面既需要锤子也需要扳手,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纯电动车就像一把精密的电钻,在城市里打孔(通勤)效率极高;而增程和插混则更像一把功能全面的瑞士军刀,能应对更多复杂的户外情况。

院士发声引热议!新能源车技术路线为何多样?增程车争议再起-有驾

如果强行规定只能用一种工具,必然会导致在很多场景下都不顺手。

其次,从市场层面看,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需求各不相同的消费者,才催生了百花齐放的技术路线。

有人把环保看得最重,有人把经济性放在首位,还有人最在乎长途奔袭的能力。

这些多样化的需求,就是推动不同技术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放眼全球市场,我们会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路线的选择上确实存在差异。

欧美市场在政策的强力引导下,基本是坚决地走纯电动路线,并且投入巨资建设充电网络。

这与他们的国情有关,比如城市规划成熟,国土面积相对较小,铺设充电设施的难度也相对较低。

而日韩车企,特别是日本,则显得相对保守。

毕竟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领先了世界几十年,家底深厚,让他们一下子完全放弃自己的优势去投身纯电,显然需要一个过程。

就连本田最近也调整了战略,降低了对未来纯电动车销量的预期,可见其审慎的态度。

回过头来看我们中国,情况就显得非常特殊和有意思了。

我们没有偏爱任何一条路线,而是创造了一个全世界范围最开放、竞争最充分的市场环境,让纯电、插混、增程等各种技术同台竞技,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检验谁才是真正的强者。

这看起来似乎有些混乱,让消费者选择困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是中国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们用自己庞大的市场,为各种技术路线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试验场”。

哪种技术在什么场景下最好用?

哪种技术最受消费者欢迎?

这些问题,都能在中国市场上找到最真实的答案。

我们探索出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可以说,中国这种多元化的探索,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大国的智慧和自信:我们不预设终点,我们鼓励创新和尝试,我们相信市场最终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