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刷短视频一遍遍看到电车盛世的说法,线下4S店和街头停车场,油车的身影并没有减少,甚至还很常见,这种反差让人心里其实挺别扭。
中汽协在2025年7月公布了数据,新能源汽车上半年产销逼近700万辆,渗透率高达44%,就算这样,另一半市场依旧属于燃油车。
别急着下结论,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5年7月之后已经超过50%,没错,突破口看似已经打开,结果一年过去,比例却几乎原地踏步。
你会发现,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销量,像是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拉回到一比一的平衡点,谁也吃不掉谁,这种拉锯感,挺有戏剧性。
市场的真实情况,总是比网络喊话复杂得多,2025年上半年燃油SUV销量榜单一出来,现实的信号扑面而来,买油车的人并不少,合资品牌更是稳得一批。
用车需求,才是决定一切的隐形推手,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私家车年均行驶里程15600公里,比2024年多了800公里,看似不大,却足以撬动不少人的购车选择。
对那些一年跑两万公里以上的车主来说,电车的经济账确实划算,能省下八九千块钱,出行频繁的滴滴司机、跑业务的销售,电车基本成了首选。
可换个角度想,年均行驶里程低于一万五、甚至一万公里都不到的家庭或个人,所谓省下的油钱在电池折损、保险费用、保值率缩水面前,立马变得没那么诱人。
电车的优势是显性的,缺点却是隐性的,比如电池寿命、残值下跌、保险溢价,这些问题在2025年依然没有被完全解决,买不买油车,归根到底看用车场景。
中国的消费分层非常明显,有人疯狂追逐新趋势,有人死守老牌技术,油车和电车,一半一半,看起来是偶然,其实背后是理性计算和多元需求在起作用。
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停在44%到50%之间,像是撞上了天花板,不是市场不给力,而是用户结构天然分水岭,1.56万公里的平均年行驶里程,成为一道无形的门槛。
新能源车的市场在膨胀,赛道竞争空前激烈,各种新玩家一拥而上,2025年已经不是拼产品力那么简单,更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卷得飞起。
反观燃油车,尤其是合资品牌,虽然市场份额逐步下降,但赛道没那么拥挤,竞争反而更有序,利润空间也更稳,成为合资车企的基本盘。
截至2025年7月,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6.6%,主流合资车企新能源占比都低于10%,他们的主战场还在燃油车领域,这点谁也无法否认。
自主品牌早就把燃油车的研发边缘化,甚至有的直接砍掉油车线,新能源成了主旋律,合资却死守油车阵地,这种对比下,矛盾格外突出。
2025年上半年燃油SUV销量榜单一出,合资品牌依然强势,12个席位被合资拿下,丰田RAV4、本田CR-V、大众途观L这些老面孔,依然是销量担当。
这些合资车,凭着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用户信任、口碑、稳定动力系统和庞大保有量,继续吸引着那些不想冒险、追求稳定的消费者,这种惯性很难被轻易打破。
合资新能源转型慢,背水一战守住燃油车阵地,成为它们维持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关键,电动化的大潮下,这种坚守反而构成另类安全感。
与之相对,自主品牌在燃油SUV领域的位置极为集中,吉利、长安、奇瑞、长城四家撑起全部席位,其他自主品牌几乎消失在油车舞台上。
吉利表现最突出,星越L半年度卖了14万多台,博越L也有8万多,缤越6万多,市场认可度摆在那,长安的CS75PLUS销量破10万,奇瑞的瑞虎8和捷途X70加起来15万,长城大狗和H6也有11万。
这些头部自主品牌,靠油车打底,新能源发力,油电双修的策略让它们在2025年依然能站稳脚跟,销量越高,底气越足,品牌溢价也更稳。
今年上半年,吉利累计销量超140万辆,长安也有135.5万辆,奇瑞126万辆,长城56.98万辆,这些数字背后,是油车稳住阵脚给新能源决策留出空间。
市场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油车卖得好的自主品牌,整体也能冲到头部,反过来,油车失守的品牌很难有大作为,除了新能源一枝独秀的比亚迪。
2025年7月的中国车市,是新能源电车和传统燃油车对峙的典型样本,谁都没能把对方彻底拉下马,反倒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局面。
油车没有死,新能源也没赢麻,这不是某一方的胜利,而是中国市场结构、用户行为和用车习惯三方博弈下的理性结果。
那些年行驶里程有限,或者用车场景特殊,甚至对新技术有疑虑的用户,2025年依然会坚定选择油车,这不是落后,是需求使然。
油车的“半壁江山”其实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新能源的44%渗透率是变革的号角,剩下的56%则是市场理性和多样性的真实写照。
新能源的步伐并不会因此停下,油车的防线也远没有崩溃,2025年上半年,所有的争论和选择,都还只是一个阶段性节点。
未来的平衡会被打破吗,市场会彻底被新能源改写吗,还是油车会凭借某种新技术“反杀”,没人能给出答案。
2025年,留给所有玩家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了,焦灼的对峙只会更加激烈,真正的赢家,或许还没浮出水面。
油车没退场,新能源也没称王,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平行时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