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小米su7ultra上周交付量仅剩25台?你们会买这台车吗?

谁能想到,曾创造 “2 小时订单破万” 神话的小米 SU7 Ultra,上周交付量竟跌至 25 台。这款定价 52.99 万起的国产高性能电动车,从 3 月交付时的服务器被挤瘫,到如今的交付量近乎 “腰斩”,短短半年多时间境遇天差地别。作为摸爬汽车圈十几年的老炮儿,今天就来扒一扒这组刺眼数据背后的真相。

如何评价小米su7ultra上周交付量仅剩25台?你们会买这台车吗?-有驾

一、数据反差太扎心:从 “爆款” 到 “滞销” 仅隔半年

先看一组触目惊心的对比数据:2025 年 3 月 2 日 SU7 Ultra 首批交付时,10 分钟大定破 6900 台,48 小时订单飙至 1.5 万台,直接超额 150% 完成全年目标。彼时二手订单溢价 6 万元,90% 车主还点名要赛道套件改装,甚至有 30% 的保时捷、法拉利用户转投其怀抱。

但盛景转瞬即逝。4 月起小米汽车整体交付量开始下滑,SU7 Ultra 从初期的热销逐渐降温,近三周已跌至 400 多辆 / 周,上周更是直接掉到 25 台。要知道其纽北限量版全年才限量 100 台,25 台的周交付量已接近限量版的季度产能规模,这绝非正常波动。

更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官方曾喊出 35 万台的全年交付目标,可 4 月单品牌交付 2.8 万辆已现环比下滑,如今 SU7 Ultra 的交付颓势,无疑给年度目标蒙上阴影。

如何评价小米su7ultra上周交付量仅剩25台?你们会买这台车吗?-有驾

二、交付骤降三大核心原因,信任危机是致命伤

1. 负面舆情连环炸,用户信任碎一地

自 3 月底起,小米汽车就深陷信任危机:先是严重交通事故引发安全争议,接着 OTA 排位模式锁马力被车主吐槽 “虚假宣传”,智驾功能改名又被质疑 “减配”,后续的碳纤维前舱盖风波更是让舆论彻底发酵。

这些负面直接冲击了 SU7 Ultra 的高端定位。高性能电动车用户本就对品质和性能敏感度极高,当 “锁动力”“质量排行倒数第一” 等标签缠身,不少潜在用户选择观望,甚至出现大规模退单潮。某二手车平台数据显示,近期 SU7 Ultra 的二手订单转让费已从峰值 9 万跌至 2000 元,侧面印证了市场信心的崩塌。

如何评价小米su7ultra上周交付量仅剩25台?你们会买这台车吗?-有驾

2. 产能与订单的错位:是卖不动还是造不出?

初期 SU7 Ultra 的交付周期长达 17-20 周,部分选装车型甚至排到 2026 年 1 月,当时雷军直言 “扩产是当务之急”。但从 “排队等提车” 到 “周交付 25 台” 的骤变,显然不是单纯的产能问题。

结合行业规律推测,可能是小米主动调整了生产策略。一方面,SU7 系列整体销量下滑,4 月 SU7 标准版交付量已跌至 0.47 万辆,连续 4 周下滑的趋势让厂家不得不控制库存;另一方面,即将上市的 YU7 需要产能倾斜,作为同平台车型,SU7 Ultra 的生产优先级可能被下调。

如何评价小米su7ultra上周交付量仅剩25台?你们会买这台车吗?-有驾

3. 竞品围堵加剧,高端市场不好啃

SU7 Ultra 的定价本想 “腰斩式” 抢占 50-80 万市场,但这个区间的竞争早已白热化。特斯拉 Model S 虽年销仅 321 辆,但保时捷 911 年销 2704 辆,宝马 M 系列 1621 辆,传统豪华品牌的品牌溢价仍难以撼动。

更要命的是,极氪 001 FR、仰望 U9 等国产竞品加速迭代,奥迪 RS e-tron GT 也在降价促销,SU7 Ultra 的 “性能优势” 逐渐被稀释。当信任危机叠加竞品冲击,部分订单自然流向了更稳妥的选项。

如何评价小米su7ultra上周交付量仅剩25台?你们会买这台车吗?-有驾

三、小米还有救吗?破局关键在这两点

对于 SU7 Ultra 的交付颓势,并非无药可救。首先必须正视信任危机,无论是动力锁止还是质量问题,都需要拿出实质性解决方案,比如开放动力调校权限、延长质保期限,用实际行动挽回用户信心。

其次要优化产品策略。目前 SU7 Ultra 的订单消化周期仍有 6-7 个月,可通过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升级赛道套件等方式激活市场,同时加快产能爬坡与供应链优化,避免 “有单造不出、造出没单要” 的尴尬。

作为曾被寄予厚望的国产高性能电动车,SU7 Ultra 的起伏折射出新能源高端市场的残酷。从 25 台交付量中看到的不仅是销量滑坡,更是新势力品牌在高端化路上的必经考验。你觉得小米能扛过这场信任危机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图文带货训练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