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电车续航:那个800公里的PPT,骗了多少人?

讲真,电车续航都干到800公里了,但里程焦虑这个B,怎么还在?这事儿就特别魔幻,堪称21世纪的新时代玄学。车企发布会上,PPT做得跟修仙小说里的渡劫现场一样,动不动就“突破极限”、“重塑未来”,好像下一秒就要白日飞升了。但用户一拿到手,尤其是冬天开个暖风,那续航掉得比我的股票还快。这就叫,PPT里的闪电战,现实里的斯大林格勒。不装了,摊牌了,这个800公里,就是个“理论上”,是说给投资人听的,你别太当真。

首先,电动爹的续航,它不是个稳定数值,它是个薛定谔的猫,尤其看天气和脚法的脸色。这玩意儿的性能,跟压缩毛巾似的,看着一大坨,真用起来沾水就那么点。冬天一来,电池直接给你表演一个当场冬眠,活性蹭蹭往下掉,你甚至能感觉到它的情绪,一种来自西伯利亚的忧郁。你再手贱把暖风一开,好家伙,电量那是喷射式下降,续航数字跟坐了跳楼机一样,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三体人看了都得过来递根烟的程度。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电池比喻成一个怕冷的南方人,可能有点冒犯,但你别说,还真挺形象的。

扒一扒电车续航:那个800公里的PPT,骗了多少人?-有驾

反观油车,发动机余热吹暖风美滋滋,几乎不影响油耗,主打一个皮实。电车开暖风,约等于自爆,每多一度温暖,都是在燃烧你的生命和金钱。要么成仙,要么成盒。这种体验上的巨大落差,才是焦虑的根源。技术在高大上的实验室里再牛逼,也打不过东北零下三十度的物理魔法攻击。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理,续航的关键不在宁德时代,在漠河。

其次,我们的后勤部队就是个弟弟。我作为一个常年跑高速的中年人,对此有切肤之痛。你在市区里,充电桩密度跟便利店似的,感觉电车就是天,就是唯一的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但你只要敢上高速,或者去个稍微偏点的地方,那充电桩就成了都市传说,薛定谔的桩。地图上显示有,开过去一看,要么坏了,要么被油车占了,要么压根就不存在。说起来,上次在高速服务区吃的那个泡面,是真难吃,还死贵。可能贵就贵在了那个充电桩旁边的位置上吧。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的盛况,那简直是行为艺术,堪比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就为了充个电。这他妈的合理吗?!这就好像你买了把加特林,然后发现全世界的子弹都跟你这型号不匹配,就问你怕不怕?这不是续航问题,这是安全感问题。安全感,懂吗?

扒一扒电车续航:那个800公里的PPT,骗了多少人?-有驾
扒一扒电车续航:那个800公里的PPT,骗了多少人?-有驾
扒一扒电车续航:那个800公里的PPT,骗了多少人?-有驾

最后,就是那个刻在骨子里的不信任感,或者说,信仰的崩塌。厂商标的那个续航,什么CLTC工况,听着就特别玄学。那是在一个绝对真空、绝对恒温、没有红绿灯、没有堵车、驾驶员体重不超过50公斤、而且全程不开空调音响的理想环境里跑出来的。这不叫测试,这叫坐忘,是修仙。而我们凡人开车,是在一个充满老头乐、外卖小哥、突然加塞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世界里。你开的是车,面对的是《道诡异仙》的现实世界,路上全是癫子。所以那个800公里,它就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一个精神寄托。但能开多远,就是能开多远。你信,你就输了。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聊续航打折,他跟你聊信仰和马斯克。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怎么解决?车企继续加大加大加大研发力度,政府继续铺桩子,然后呢?然后用户继续焦虑。前面我说,问题的根源是技术,是电池本身不行。但现在我觉得,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信仰。当一个品牌的信仰还在时,你会为它的一切不合理找理由,续航打五折那是驾驶习惯不好。但当信仰崩塌的时候,800公里和80公里,其实没啥区别,都是骗子。

真正的里程焦虑,不是怕车没电,是怕车企又在哪个犄角旮旯里给你埋了个坑。所以,别问怎么解决焦虑。解决不了。焦虑的不是里程,是人心。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