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告别华为,智界独立在即,新标倒计时启动

最近,经常关注汽车圈的朋友们可能都听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以后新出厂的智界汽车,车尾上可能就看不到“奇瑞”这两个汉字了。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意味着奇瑞和华为的合作要“散伙”了?

或者说,是不是华为太强势,奇瑞被“挤走”了?

奇瑞告别华为,智界独立在即,新标倒计时启动-有驾

其实,如果我们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理清楚,就会发现,这非但不是一次“分手”,反而更像是一次为了共同把日子过得更好而进行的“家庭内部结构调整”,一次让双方都能更专注、更有力量的战略升级。

事情的正式起点,是在今年的8月8日。

在安徽芜湖,也就是奇瑞汽车的大本营,奇瑞和华为共同签署了一份名为“智界品牌战略2.0”的协议。

这份协议的内容,可以说直接为智界这个品牌的未来发展定下了全新的调子。

最核心的变化有这么几点。

首先,奇瑞集团出资10亿元人民币,专门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全称是“安徽智界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这个举动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意味着“智界”这个品牌,从今往后不再是奇瑞汽车旗下一个需要和其它子品牌共享资源的项目,而是一个拥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独立进行财务核算、独立运营的完整公司。

通俗点说,就像一个大家庭里很有出息的孩子,父母给了他一笔启动资金,让他出去单干,自负盈盈亏,这样他才能放开手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伴随着公司层面的独立,销售渠道也要彻底分开。

未来,智界的销售门店将独立建设,和华为旗下另一个合作品牌“问界”的门店完全区分开。

这对于树立一个高端品牌形象来说至关重要。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想买一件奢侈品,你肯定希望去它的专属品牌店,享受一对一的服务和沉浸式的品牌文化体验,而不是在一个什么都卖的大卖场里把它买回家。

奇瑞告别华为,智界独立在即,新标倒计时启动-有驾

智界要冲击高端市场,就必须给消费者一个清晰、纯粹、高端的品牌认知,而独立的门店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

当然,最引人注目、也最能代表这次变革决心的,还是那个“抠标”的动作。

根据协议,在未来大约半年的时间里,所有新生产的智界汽车,尾门上将不再保留“奇瑞”的汉字标识。

整车尾部只会留下代表华为智选车模式的“AITO”字样和“智界”本身的品牌标识。

据说,奇瑞在芜湖的工厂内部,相关的模具更换工作已经悄然启动,预计到10月份就能全部完成切换。

这个速度,也体现了双方推动变革的急迫性和执行力。

那么,为什么非要走到这一步?

最直接的推动力,是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尤其是销量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今年6月份,智界品牌旗下备受关注的两款车型——智界S7和即将上市的R7,合计交付量还不到4000辆。

这个数字,相比于年初曾经接近月销万辆的高峰期,可以说是大幅下滑,近乎腰斩。

在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的环境下,销量下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它意味着品牌吸引力、产品竞争力或者市场策略可能出现了问题,必须立刻采取果断措施来扭转局面。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智界此前那种“既是奇瑞,又是华为”的模糊身份。

奇瑞告别华为,智界独立在即,新标倒计时启动-有驾

一方面,智界深度捆绑华为的智能科技,这是它最大的卖点和光环;但另一方面,车尾的“奇瑞”标识,虽然代表了奇瑞强大的制造实力,但在一些追求极致科技感和高端品牌定位的消费者心中,可能会产生一种“传统车企”的印象,削弱了其作为华为系产品的“纯粹性”。

更重要的是,奇瑞集团内部本身还有一个定位高端的自主品牌——星纪元。

这就造成了一种资源分散、左右互搏的尴尬局面。

集团的研发、生产、渠道资源有限,到底是该优先支持“亲儿子”星纪元,还是该全力配合“合作之子”智界?

这种内部的拉扯,导致两个品牌都未能完全发挥出潜力,一加一的效果没能大于二。

所以,奇瑞这次选择让“奇瑞”标识从智界车身上退场,看似是放手,实则是一种高明的“止损”和“盘活”。

它不是要把智界扔掉,而是要给智界一个更彻底、更纯粹的身份,让它能够毫无顾忌地、百分之百地拥抱华为的生态和品牌力量。

这步棋,既充分尊重了合作伙伴华为,给了华为在产品定义、品牌营销上更大的主导权,也为奇瑞自己的核心品牌星纪元腾出了发展空间,让资源可以更加集中。

这是一种成熟的商业智慧,懂得“舍”,才能有更大的“得”。

我们再看华为在这场合作中的角色,就更能明白这次变革的深意。

华为绝不仅仅是一个提供智能座舱和电驱系统的技术供应商。

为了智界项目,华为派出了一个高达800人的常驻团队,这些人就扎根在奇瑞,与奇瑞的工程师们一起工作,深度介入到车辆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的每一个环节。

奇瑞告别华为,智界独立在即,新标倒计时启动-有驾

此外,华为还在深圳,紧挨着自己的坂田总部基地,为智界专门建立了一个造型中心,这意味着未来智界车型的外观设计,将深深烙上华为的审美和理念。

更关键的是,智界的整套品控标准,都将严格对标华为自身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华为对产品质量的把控近乎苛刻,将这套标准应用到汽车制造上,无疑会极大提升智界产品的品质可靠性。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先生在内部讲话中有一句非常到位的话:“智界是奇瑞的特区,更是华为的试验田。”这句话点明了真相:奇瑞为智界开放了最大的权限和资源,而华为则把智界当作了实现其全方位造车理念、验证其技术生态闭环的战略要地。

“分家”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独立运营后的智界,将获得更强大的资源支持。

据悉,新公司计划追加100亿元的巨额研发资金,研发团队规模也将从目前的2000人扩张到5000人。

有了钱,有了人,目标也更加清晰。

从明年开始,智界计划连续投放三款全新的高端车型,并且定位都将高于现在的智界S7。

它们将以“更年轻、更商务”的姿态,直接向市场上最强的对手,如特斯拉Model 3和蔚来ET5等发起正面挑战。

因此,当我们再回头看“奇瑞标消失”这件事,就能理解它并非简单的品牌标识变更,而是一场深刻的战略重组和商业模式的进化。

这是中国汽车制造业巨头与科技领军企业之间,在经历了初期磨合后,寻找到的一种更高效、更具战斗力的全新合作范式。

它让奇瑞能够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规模化、高品质制造,同时作为股东分享未来的收益;它也让华为能够将自己的技术、品牌和用户体验理念毫无保留地注入到一个汽车产品中,打造一个真正的“华为系”汽车品牌。

这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

当那个我们熟悉的汉字标识从车尾隐去时,它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一个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新故事的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