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身份象征为何成“清仓货”?二线豪华品牌遭新势力双重夹击

二线豪华品牌,现在还能撑场子吗?也许这就是最近很多买车人,乃至一大批经销商都在头疼的谜题。

有些名字,一度被认为是“有钱有品”“稍微懂点生活”的象征,比如捷豹、英菲尼迪、捷尼赛斯。

这些年,大家都说中国汽车市场野蛮生长,“谁能想到几年之前,雷克萨斯门口还排长队,个个掏钱加价买ES。”

现在却发现,榜单上这些二线豪华,连跟新造车小巨头们打个招呼的机会都快混没了。

就像过气明星,在热搜榜单的角落里蹲着,偶尔出来露个脸,粉丝却只懂心疼,谁都不敢认真看数据——半年交付排名,一目了然,真是“惨目忍睹”。

究竟是哪个环节掉了链子,让这些昔日荣耀,如今只剩寂寞?是不是哪里藏着什么大家没看懂的门道?话说回来,难不成中国汽车圈也玩出了“宫斗剧”?

别急,咱们接着从头捋一捋。

曾经的身份象征为何成“清仓货”?二线豪华品牌遭新势力双重夹击-有驾

五年前,你要说自己打算买豪华车,预算有限,大概率会被推荐去凯迪拉克、雷克萨斯、林肯这些“二线小公举”。

展厅里灯光贼亮,销售顾问西装笔挺,人多得要挤一挤才能排上号。

想拿一台雷克萨斯ES,甭提折扣了,能不能加价还不一定有车。

碰到心仪的颜色,不加点装潢根本不给提车,销售倒像老师傅摆摊卖烤红薯,端着不慌。

有人甚至咬牙多花几万,只因为“雷克萨斯保值率高”,人人都信奉那一套“买了就不亏”。

气氛一下子,倍儿有仪式感。

看看今天呢?雷克萨斯裸车价降到十九万,听起来还挺爽的,基本车衣贴膜保养送一堆,整得像菜市场砍价。

前些年花高价买车的人,这会儿心态颇有些崩——后悔自己上头,气得直拍自己大腿:“早知道等等,省十万不香吗?”

凯迪拉克也一样,CT5全国指导价原本奔三十万,忽然市场直接腰斩。

林肯航海家优惠更是夸张,个别地区简直“血本无归”。

据说,“直营店彻底无力扛库存”,只求清仓,一减到底。

说实话,这不叫促销,已经快接近割肉卖了。

他们拼了命压低售价,最后招来什么?有时候就剩一波“收割尾单”的老玩家。

大势已去?还是有啥我们没有看到的新风向?这里头的玄机,不只是价格那么简单。

其实,二线豪华落败并非偶然,背后踩着两个“狠角色”。

前面是奔驰、宝马、奥迪三巨头,咬牙拼次“价格战”。

降价策略一个接一个,把自己拉下神坛,一副“我也亲民”的调调。

你拿同样的钱,居然可以买到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入门款,“为啥还要买二线呢?”不少人直接改了主意。

毕竟朋友圈里能炫BBA,可比去晒林肯、凯迪拉克多点“优越感”。

谁还在乎品牌“次级定位”?有钱人也怕掉面子,面子工程才是中国买车文化的“硬核真相”。

曾经的身份象征为何成“清仓货”?二线豪华品牌遭新势力双重夹击-有驾

另外一边,国产高端品牌的崛起也是猝不及防。

问界、小米、理想这些新晋“流量王”,把智能化玩出花。

车机系统全境智能语音,自动泊车、辅助驾驶,这些功能成了年轻人嘴里的“新刚需”。

“豪华不是皮革和木纹,是科技和体验。”有些人这么说。

谁还怕落伍?

中国本土品牌产品迭代快得飞起,外资二线品牌还在讲皮实耐用,人家已经升级到三十六项智能软件更新。

想体验高科技的年轻人,早就悄悄跟着变阵。

这也直接造成了二线豪华品牌“上下两难”,空间被一线和新贵两头挤压,内外交困。

每次汽车圈打开榜单,发现二线豪华的销量基本要靠“优惠”撑场子。

曾经的身份象征为何成“清仓货”?二线豪华品牌遭新势力双重夹击-有驾

为了保本,价格跌倒谷底,利润都快亏没影了,内心戏别提多丰富。

举个例子,捷豹一年销量,都快赶不上某市区热销国产SUV一个月卖的数。

这品牌韧性也太脆弱了点吧。

特别是中国消费者,一直说选车“实际体验为王”。

保值率是老生常谈话题,服务网点稀缺,用户吐槽也是常态。

凯迪拉克和林肯在美国有点情怀,但国内真没什么基础。

一旦品牌力下降,大家转身没负担,谁还顾得上你是什么“老牌贵族”?

这一幕,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手机圈的往事。

“诺基亚、摩托罗拉当年称霸,如今被淘汰得悄无声息。”网友调侃道:“汽车行业不过是在重蹈这些品牌的覆辙。”

没有持续升级的产品力,又缺乏溢价硬实力,二线豪华就像站在路口徘徊的小伙伴,左找新技术,右拼服务,都有点使不上劲。

但尴尬的是,降价策略其实未必能真正刺激销量。

有时候,越便宜越没人买,大家反而开始怀疑产品到底怎么了。

“这车降太狠,是不是啥毛病?二手根本不保值!”

一句话扎心,豪华车玩到最后,牌面都被减价玩没了。

用户心理其实很复杂,市场预期也不稳定。

当汽车成了快速迭代的“耐用消费品”,品牌情怀变成负担,有面子不如用得爽来得现实。

还有个怪现象,你花二十万买辆二线豪华,过去是品质象征,现在不少人宁愿买优惠后的BBA,哪怕入门低配,也觉得“门槛高”。

曾经的身份象征为何成“清仓货”?二线豪华品牌遭新势力双重夹击-有驾

谁会选择一个五年后贬值巨大,被市场边缘化的品牌?

更别说新势力高配就甩传统合资一条街,十几项科技配置,打得老牌车企找不到北。

这“淘汰效应”实际比手机圈还要快,毕竟汽车不像手机随时能换,大家都盼着开到底,保值率和服务体验才是硬通货。

曾经的身份象征为何成“清仓货”?二线豪华品牌遭新势力双重夹击-有驾

正因如此,二线豪华成了最尴尬的角落,拼命挥拳,却打在棉花上。

好像整个市场都不带你玩,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内部又没啥能一招制胜的新招数,卖车变成“清库存”而非搞品牌建设。

有些店就像换季甩卖,拿着扫码枪眼睛发直,优惠幅度亮到你不敢相信。

这时候,只能看谁家还能撑住,谁家注定要关门。

残酷与无奈齐飞。

正如去年年底,有网友调侃:“以前看雷克萨斯是望尘莫及,现在成了买菜车。”

同理,捷豹、英菲尼迪这些老牌,跟别人提车时还得解释清楚“不是进口货”。

新势力则不同,手机一般的OTA升级,官方配套包围,服务体验一条龙。

消费者就像被宠坏,东西太多反而挑剔。不满足于传统豪华属性,更多想着“智能体验”。

一旦选择多了,原本的品牌光环就褪色,谁还傻傻加价买低配置?

朋友之间聊起买车,不再问“你准备买哪个豪华品牌”,而是“哪个车机系统更好用”,“能不能自动驾驶?”。

传统二线豪华完全跟不上节奏。

总结一句,汽车市场真的变天了。

曾经的身份象征为何成“清仓货”?二线豪华品牌遭新势力双重夹击-有驾

二线豪华从“身份象征”变成了清仓货,曾经的价格优势和品牌光环全部打折,别说用户犹豫,行业里也没人看好。

更扎心的是,这种现象背后是一轮消费升级和产业重构,技术创新不给力,就只能被时代踢出局。

怎么缓解困境?有观点说,“彻底转型智能化+服务体验”,可实际落地有多少难度,没人敢说百分百能救回来。

另一波人则诉苦:“砸钱搞品牌建设,还不如回炉打造爆款产品。”

谁能笑到最后?

现在看来,还得持续观察。

毕竟市场不是靠嘴炮赢,而是靠产品力和体验说话。

话说回来,大家自己怎么看待二线豪华品牌的落寞?你在选车时会被降价诱惑吗,还是干脆投奔国产新势力?留言区说说你的故事!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