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古人诚不欺我。如今这股子“搴芳撷蕊”的精细化生活风潮,实则暗藏玄机。
前些日子,“名媛风”、“侘寂风”甚嚣尘上,社交平台上,不是饕餮盛宴,就是奢华酒店打卡,宛若人人皆是盖茨比。前几天,一篇软文映入眼帘,吹嘘一款新出的电动车,强行将其包装成“都会新贵的潮流尖货”。看完我忍俊不禁,现如今,车都能摇身一变,晋升为“尖货”了?
这篇软文里提及的智己L6,卖点倒也颇具煽动力:诸如“毫秒级智控遮阳穹顶”,诸如“云感舒缓座椅”,诸如“IMOS4.0系统”。归根结底,是将汽车打造成一个移动的“梳妆台”、“充电舱”与“智能枢纽”。看起来,这车不仅仅是用以驾驶的,更是用于“经营生活”的。
然而问题在于,这般“精雕细琢”的生活,当真与我们芸芸大众的生活轨迹交叠吗?又有几人,能够消受起动辄数十万的电动车,并将其视作“潮流单品”来炫耀于人?
细细思量,这般“精致”的背后,实则潜藏着诸多罅隙。
其一,消费主义的陷阱愈发深邃。商家不遗余力地制造焦虑,令你觉得若不购入此物,便与时代脱节,便低人一等。恰如这篇软文,将车与“格调”、“潮流”捆绑,暗示你唯有拥有它,方能跻身真正的“都会新贵”之列。
其二,趋炎附势之风日盛。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攀比心态,让你窥见他人光鲜旖旎的一面,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砥砺前行与压力。于是,为了迎合这般虚荣心,有人不惜寅吃卯粮,甚至举债消费,终至陷入经济泥潭。
我有一位朋友小B,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月入8000,却执意要购入各式名牌手袋与彩妆。为了筹措资金,她常常节衣缩食,甚至向家中长辈索取。我劝她量入为出,她却振振有词:“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过得捉襟见肘。”
这般为了“精雕细琢”而牺牲生活品质的做法,当真值得效仿吗?
事实上,数年前,便有媒体披露过“隐形贫困人口”的现象。他们外表光鲜亮丽,出入高档场所,实则捉襟见肘,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精雕细琢的穷困”,看似体面,实则充斥着焦虑与不安。
我们若再溯本求源,这股追逐“精致”的风气,亦折射出社会阶层板结化的现实。在资源分配失衡的背景下,有些人与生俱来便拥有更多的机会与资源,更容易过上“精雕细琢”的生活。而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想要企及这般生活方式,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与代价。
正如一些大都市,房价高企不下,年轻人殚精竭虑,也仅能勉强租下一隅之地。在此情此景之下,谈论“精致”生活,是否显得有些褊狭?
那么,我们又当如何自处?莫非要彻底摒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断然不可。
我认为,真正的“精致”,并非仰赖金钱的堆砌,而是源于内心的丰盈与对生活的热忱。它可以是一杯手磨咖啡,亦可以是一本隽永之作,甚至可以是一次与家人挚友的温馨团聚。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挣脱消费主义的桎梏,审慎衡量自身的需求与能力。切莫为了取悦他人的目光,而盲目追逐“精致”。
我们理应精进自身,通过自身的双手缔造更为美好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高定”,这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潮流尖货”。
归根结底,生活是自己的,而非活给旁人看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