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当下,插电式混合动力(简称插混)和增程式电动汽车作为其中重要的分支,常常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二者虽都致力于节能减排与提升续航,却有着本质区别。
从动力系统结构来看,插混车型通常配备一台传统的内燃机(如汽油发动机)以及一套电驱动系统。内燃机与电动机可以通过复杂的机械结构,实现共同驱动车辆,或者在不同工况下单独驱动。比如在市区拥堵路况下,车辆可能依靠纯电驱动,降低油耗;而在高速行驶或急加速需要大功率输出时,发动机与电机协同工作。相比之下,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较为简洁,其核心驱动部件只有电动机。发动机在增程式汽车中并不直接参与车辆的驱动,而是扮演发电的角色。当电池电量充足时,车辆完全依靠电池供电的电动机行驶;一旦电池电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发动机启动,带动发电机发电,为电动机供电,进而驱动车辆前进。[此处插入一张插混和增程式动力系统结构对比图,清晰展示二者发动机、电机、电池等部件的连接和工作关系]
工作原理上,插混的运行逻辑更为多样。它能在纯电模式、混动模式以及纯燃油模式间自由切换。当电池充满电时,可像纯电动车一样,仅靠电机驱动行驶一定里程;在混动模式下,发动机和电机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驾驶需求,智能分配动力输出。而增程式自始至终都是依靠电动机驱动车辆。发动机启动仅仅是为了给电池充电,维持车辆的电力供应,以保证电动机能持续工作。
驾驶体验也因二者原理不同而有差异。插混车型由于发动机与电机都能直接驱动车辆,在动力模式切换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轻微的顿挫感,特别是在发动机介入或退出驱动时。增程式则不同,由于车辆全程由电动机驱动,动力输出如同纯电动车般平顺,驾驶感受更为线性,并且车内噪音和振动控制通常更好,因为发动机不直接参与驱动车轮,其运转产生的震动和噪音对车内影响较小。
续航方面,插混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一般相对较短,常见的在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不等。不过在长途行驶时,发动机能直接驱动车辆,不用担心电量耗尽而 “趴窝”,整体续航能力有保障,适合既有日常短距离通勤需求,又经常有长途出行计划的用户。增程式车辆通常在纯电续航里程上表现较为出色,部分车型的纯电续航能达到较高水平。但当电池电量不足,增程器(发动机)启动发电时,由于能量转换过程存在一定损耗,其综合油耗可能会比插混车型在混动模式下略高一些。它更适合大部分行程为城市内短距离通勤,偶尔需要长途驾驶的消费者。
在购车与后期使用成本上,插混车型因发动机和电机都参与驱动,技术复杂度相对较高,价格可能稍低,但发动机需要定期保养维护,后期保养成本相对高一点。增程式由于电动化程度更高,发动机只是偶尔启动发电,使用频率低,日常使用以用电为主,成本较低,不过车辆价格可能略高。
插混和增程式各有优劣,消费者在选择时,应结合自身的驾驶习惯、日常通勤距离、长途出行频率以及预算等因素,综合考量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