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您呐,还是把那辆刚开了没几年的电动车放车库里供着吧,过个几年,估计就跟当年换下来的诺基亚一个下场。
这话糙了点,但理不糙。
就这几天,清华、中科院那帮搞科研的“大神”,咣咣两下,直接把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往前猛推了好几年。
啥意思?
意思就是,您现在引以为傲的电动车核心技术,那块冬天跑个长途就心惊胆战、时不时还得担心自燃的液态电池,离淘汰不远了。
之前为啥固态电池一直雷声大雨点小?
卡在一个地儿了——“界面”。
电池里头,电流要跑得欢,得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窜。
液态电池里,电解液跟水似的,哪儿都能渗进去,路子宽敞得很。
固态的呢,两块硬邦邦的东西贴一块,中间缝隙能少得了吗?
离子过去就跟北京早高峰似的,堵得一塌糊涂。
更要命的是,电池充电放电的时候,电极还会跟呼吸一样,一胀一缩。
对面的固体电解质可是个硬脾气,你动我不动,这么天天“顶牛”,那界面上不起裂缝才怪。
这路一堵一裂,电池性能不拉胯就出鬼了。
以前也想过办法,拿个大力士死死压住,不让它们分开。
结果呢?
成本高不说,还治标不治本,跟按住个葫芦起了个瓢似的。
清华那帮人换了个思路,不跟你硬碰硬了。
他们整出一种“胶水”,造电池的时候是液态的,啥犄角旮旯都能给你填满,然后一加热,Duang一下!
自己固化了。
这不就把最初的缝子给堵死了吗?
中科院的更是绝。
他们找了个“泥瓦匠”——碘化物。
这玩意儿活泛得很,在电池里头没事就溜达,哪儿有裂缝了,它就颠儿颠儿跑过去,跟锂金属一合计,在缝那儿糊上一层软垫子。
你电极不是爱动吗?
动吧,这软垫子跟着你变形,缓冲着呢。
这不就解决了“顶牛”的问题吗?
更神的还在后头,这“泥瓦匠”还能“治病”,时间长了不是有些地方“疲劳”了吗?
它跑过去再给你糊一层保护膜。
有个电池就靠这手艺,充放电2400次,容量还剩九成多,你说吓不吓人?
这些可不是在实验室里画大饼。
已经有样品做成软包电池了,也就是说,从图纸上下来,能直接用了。
看看这玩意儿把性能逼到啥地步了。
清华那个,能量密度604瓦时/公斤,现在市面上顶配的也就300出头,续航直接给你干翻倍。
最关键的是,安全了。
充满电拿钢针玩命捅,不着火不爆炸,搁120度高温里烤着也屁事没有。
这一下就把电动车最大的安全隐患给根除了。
这么一来,以前大家伙儿合计着固态电池怎么也得十年八年才能普及,现在一看,五年,顶多六年,估计就能见着了。
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行业大佬都把时间表排出来了,2027年小批量,2030年,估计满大街都是了。
到时候,续航一千多公里是标配,冬天不打折,充电十几分钟搞定,你说现在这批电动车,是不是跟功能机一个命运?
别急,这还只是个开始。
这玩意儿以后还能上天,给什么“空中出租车”当心脏;还能塞进人形机器人里,让它干活更带劲;更能当个超级“充电宝”,给整个城市供电。
中国这回,算是站在这场能源革命的中心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