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现在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
你要是问谁是中国汽车的门面,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比亚迪,毕竟它在新能源领域的名声实在是太响了,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经常上新闻。
但是,今天咱们得聊一个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了的“隐藏高手”,它在国内市场上的声音不算最大,可是在海外,它已经悄悄地干出了一片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在出口这块,甚至把比亚迪都甩在了身后。
这个品牌,就是奇瑞。
这事儿就挺有意思了,一个在全球八十多个国家都插上了自己旗帜,年收入都冲进世界五百强的汽车大厂,为什么在我们国内,大家对它的印象,似乎总跟不上它真实的实力呢?
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和故事?
咱们先来看一组实打实的数据,可能很多人看了都会觉得有点意外。
就在今年的五月份,当国内汽车市场还在为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奇瑞一个月的汽车出口量,就历史性地突破了十万辆。
这个数字不仅是奇瑞自己的新纪录,也刷新了所有中国汽车品牌单月出口的最高纪录,在那个月的数据上,它确实跑在了前面。
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一点看,从今年一月到五月,这五个月里,奇瑞集团累计出口的汽车数量已经超过了四十四万辆。
这是什么概念呢?
这意味着,在广阔的海外市场上,平均每卖出六辆中国制造的汽车,就有一辆挂着奇瑞的标志。
这个成绩,已经不是简单用“优秀”两个字就能形容的了,这简直就是在全球市场上建立起了一道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那么,奇瑞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背后当然不是靠运气,而是一套非常扎实、非常接地气的打法。
如果说很多品牌在出海时,首先想的是占领那些光鲜亮丽的国际大都市,那么奇瑞走的,更像是一条“深耕基层”的路线。
它没有把所有精力都耗费在最繁华的中心,而是悄无声息地在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超过五千三百个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点。
这个网络铺得有多细致?
举个例子,你可能在哈萨克斯坦一个我们听都没听说过的小县城里,就能找到一个能给奇瑞汽车做保养和维修的服务站。
这种把服务直接送到用户家门口的策略,对于任何一个买车的消费者来说,都是一颗定心丸。
毕竟汽车是大家庭的重要资产,谁都怕买了个车,结果出了问题找不到地方修。
奇瑞恰恰是解决了这个最根本的痛点,用完善的服务网络换来了海外用户的信任。
当然,光有服务网点还不够,奇瑞真正的“杀手锏”,是一种被很多人称为“本土化魔改”的超强适应能力。
这个思路,和当年在非洲市场打下江山的传音手机非常相似。
传音手机为什么能在非洲成为王者?
因为它不是简单地把手机卖过去,而是深入研究了当地人的需求,比如开发出更适合深肤色人群拍照的美颜算法,还有音量大到能在嘈杂环境下听清的扬声器。
奇瑞把这套方法论学到了精髓,并且用在了汽车上。
我们可以看几个生动的例子。
在冬天能把人冻透的俄罗斯,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度是家常便饭,普通汽车在这种环境下连启动都费劲。
奇瑞针对俄罗斯市场推出的车型,就特别强化了车辆的耐寒性能,从电池管理系统到发动机油液,再到车内供暖,都做了专门的优化,确保在西伯利亚的严寒中也能可靠地发动和行驶。
再把目光转向中东地区,那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与我们截然不同,很多用户有非常虔诚的宗教信仰,每天的祷告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奇瑞的设计师们就非常贴心地在车机系统里,加入了一个“祷告提醒”功能。
时间一到,中控屏就会自动提示,这个看似很小的功能,却体现了对当地文化的极大尊重,一下子就拉近了和用户的距离。
还有在广阔的非洲大陆,当地人对汽车的需求非常实际,既要能坐下一大家子人,又要能拉货干活。
于是,奇瑞就推出了那种能轻松坐下八个人,后备箱还能承受半吨重货物的“神车”,它既是一辆家用车,又是一辆小货车,完美满足了当地市场的复合型需求。
这种“一个国家一个对策,一个地区一种方案”的精准定制,让奇瑞汽车不再是一件标准化的工业产品,而是真正能融入当地人生活的可靠伙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海外市场顺风顺水的国际化企业,当它把视线转回我们国内时,情况就变得有些复杂和微妙了。
前段时间,在它旗下高端品牌星途的一场新车发布会上,一位高管可能是性子太直,当众说了一句“我们的工程师,不太懂营销”。
这句话虽然很实在,但也一下子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甚至成了很多人调侃的段子。
这句无心之言,其实也恰恰点出了奇瑞长期以来的一种企业特质:像一个埋头搞技术的“理工男”,技术实力非常过硬,但在品牌故事的讲述、市场形象的塑造上,总是显得有些朴实,甚至可以说是不太会“吆喝”。
这也导致了它的高端系列车型在国内市场上迟迟打不开局面,成了公司的一块心病。
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在销售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去年,海外市场的销量已经占据了奇瑞总销量的百分之四十四,几乎是半壁江山。
作为对比,比亚迪超过八成的销量都来自于强大的国内市场。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局面:比亚迪主攻国内,凭借新能源的巨大优势稳坐头把交椅,然后以此为基地向全球辐射;而奇瑞则主攻海外,在国际市场上开疆拓土,用海外赚来的利润和经验反哺自身发展。
它们就像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的两台强大引擎,一个从内向外,一个由外而内,共同推动着中国品牌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
去年,奇瑞集团的营业收入已经接近五千亿元人民币,成功进入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行列。
赚来的钱,这位“理工男”也毫不吝啬,大部分都投入到了海外生产基地的建设和新技术的研发上。
今年,它更是定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全年实现二百六十万辆的销量。
要知道,去年它的总销量还不到一百万辆,这个目标意味着要实现翻倍还要多的增长,其雄心可见一斑。
但是,巨大的野心背后,是它在国内的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地位还有待提升的现实。
我们走在国内的街头,确实看到奇瑞车的频率,远不如它在出口榜单上的排名那么高。
在许多国内消费者心中,它可能还是那个“质量不错、修车方便”的务实品牌,但离高端、新潮的形象还有一段距离。
或许,这正是奇瑞选择的一条独特的路,不追求一时的热闹和噱头,不轻易卷入价格的泥潭,而是靠着这种最朴素也最坚实的办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海外把“中国汽车”这块金字招牌,立得稳稳当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