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汽车圈里有一条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和好奇。
事情是这样的,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和一家叫做“武汉蔚能”的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按理说,商业合作每天都在发生,但这事儿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是因为很多人都记得,就在几个月前,大家听到的版本可不是这样。
当时传得沸沸扬扬的是,宁德时代要和蔚来汽车旗下一个更核心的部门——“蔚来能源”进行深度合作,甚至可能要投一大笔钱。
可结果,正式签约的时候,主角却换成了武汉蔚能。
这就让很多人犯了嘀咕: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最后站上台的是它,而不是大家预想中的那个“蔚来能源”呢?
要弄明白这件事,我们得耐下心来,把里面的几方关系和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首先,我们必须搞明白两个听起来很像、但实际上完全不同的公司:一个是“武汉蔚来能源”,另一个就是这次签约的主角“武汉蔚能”。
这两个名字只差一个字,都带“武汉”和“蔚”,很容易让人混淆,但它们的业务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较好懂的例子来说明。
“武汉蔚来能源”,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蔚来汽车自己家里专门负责“修路架桥”的工程队和管理处。
它的主要工作,就是花钱在全国各地建设、运营和维护那些我们能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的硬件设施,比如一座座蔚来的换电站,还有那些充电桩。
它管的是实实在在的资产,是蔚来整个充换电服务体系的根基,是重资产运营。
这家公司是蔚来汽车的亲儿子,财务上是完全归属蔚来集团的,它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蔚来官方。
而“武汉蔚能”呢,它的角色更像一个“电池银行”或者说“金融管家”。
它的核心业务不是建换电站,而是管“电池”这个资产。
我们知道,蔚来的车主可以选择一种叫BaaS,也就是电池租用服务的方案来买车。
选择这个方案,车主买到的只是一个不含电池的车架子,而电池本身,是向武汉蔚能这家公司“租”来的。
所以,武汉蔚能的主要工作就是从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厂大批量采购电池,然后把这些电池租给车主使用,并负责这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后期的回收、维修,以及探索把旧电池用在其他地方,也就是梯次利用。
它的核心资产是流动的电池,玩的是资产管理和服务的模式。
从股权上看,蔚来是它的大股东,但它不是蔚来的全资子公司,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从2020年武汉蔚能成立之初,就已经是它的股东之一了。
理清了这两个公司的区别,我们再回头看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很多疑问就能迎刃而解了。
时间回到今年3月份,当时蔚来和宁德时代对外宣布要进行战略合作。
当时公布的信息非常具体,说双方要共建换电网络,并且宁德时代准备向“蔚来能源”投资不超过25亿元。
这个消息在当时被看作是重大利好,因为这意味着行业老大宁德时代,要用真金白银来支持蔚来最核心的换电业务。
这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一种强有力的背书。
可是,从3月到7月,短短几个月时间,市场环境和蔚来自身的情况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在今年第二季度,蔚来的汽车交付量出现了非常强劲的反弹,一个季度就交付了超过五万台车,创造了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蔚来旗下更亲民的第二品牌“乐道”也成功发布,市场对蔚来未来的发展预期变得越来越乐观。
可以说,蔚来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渐走出了之前面临的舆论和销售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蔚来在谈判桌上的底气和心态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换电网络是蔚来花费了巨大心血和资金建立起来的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是它区别于其他所有电动车品牌的独特标签。
在公司处于逆境时,出让一部分核心资产的股权来换取巨头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可能是一个现实且必要的选择。
但是,当公司经营状况好转,未来增长可期的时候,再把这个“传家宝”的核心控制权拿出来分享,可能就不是最优选项了。
蔚来有了更强的自信,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继续发展这个核心业务。
所以,当7月份双方再次坐到一起敲定合作细节时,合作的对象从负责重资产建设的“蔚来能源”,转向了负责电池资产管理的“武汉蔚能”,就是一个非常顺理成章的、基于现实情况变化的商业决策。
对于蔚来而言,它保住了自己核心换电网络基础设施的独立性和控制权,同时又通过武汉蔚能这个平台,与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电池管理这个更专业、更对口的领域达成了深度合作。
而对于宁德时代来说,这样的合作方式可能也更符合它的长远利益。
直接投资并深入参与一个特定汽车品牌的换电站建设运营,业务模式比较重,管理起来也复杂,甚至可能会让其他同样向宁德时代采购电池的汽车品牌客户感到一丝顾虑。
但与武汉蔚能合作就不同了,这完全是专业对口。
宁德时代是造电池的专家,武汉蔚能是管电池的专家,双方合作,可以聚焦在如何把电池的技术做得更好、如何把电池的价值利用到极致。
宁德时代可以通过这次合作,获得海量的电池在真实使用场景下的数据,这对于它未来研发更安全、更长寿、性能更好的电池来说,是无价之宝。
同时,还能提前布局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这个未来的万亿级市场。
这是一笔更精准、风险更小、战略意义更深远的投资。
因此,这次合作主角的变更,并非是什么意外或者变故,而是在商言商,是双方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共同作出的一个更成熟、更理性的选择。
它反映出我们国家的头部新能源企业,在合作模式上正在走向深化和细化,不再是简单粗暴的“你给我钱,我给你股份”,而是变成了基于各自最核心优势的“强强联合、精准对接”。
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灵活性和战略智慧,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与强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