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还没掏出来,雷达已经先把我“扫射”了一遍。
真不是我多想——新能源车扎堆上街,自动驾驶技术玩得飞起,6个、8个雷达像一圈电子眼,谁走近谁“享受”一遍全方位无死角“关爱”。
有人说马路成了大型人体实验场,有人说别太自恋,雷达是扫障碍又不是找外星人,谁在意你的发际线?
前两天下雨,等红灯那会儿我偷偷摸了摸脑袋,没发现多长一颗包。
倒是微信里那波“雷达焦虑症”患者,花式转数据、贴论文、对比标准,仿佛谁先查明白谁就能多活十年。
可你真见过哪个工程师戴着防护服跟雷达对峙?
人家天天泡测试场,最多戴副墨镜,还不是照样上班撸串,没见谁变身X战警。
数据摆那儿——毫米波雷达功率比自家WiFi还低,激光雷达要真能伤人,厂家得先自救。
想起来两年前,去自动驾驶测试基地转了一圈。
那天正赶上他们调试新一代传感器,几个技术员跟没事人一样走来走去,偶尔还对着雷达摆POSE拍照。
后来其中一哥们悄悄问我,你真信“激光照多了会掉头发”这种事?
我当场笑喷,心想要真这样,咱不如赶紧推开美发行业。
其实你细品,马路上的科技焦虑和当年5G、WiFi那一拨差不多,都是新鲜玩意一上市,质疑和担忧齐飞。
雷达这玩意,讲真,不是今天才有,飞机、船、地铁早玩烂了。
就是现在新能源车多了,大家才开始琢磨:咱天天在“雷达浴”里泡,会不会哪天突然进阶成“超能力市民”?
科学家倒是早给了答案:国际标准、功率监控、组织吸收线,几道关卡拦着,想出事比中彩票还难。
可理智归理智,日常生活那点小心思挡不住。
你说雷达没事,偏偏有人盯着热搜看,谁家激光漏出来点技术缺陷,立马炸锅。
说白了,谁都怕自己是下一个“科技祭品”。
更别说现在数据、隐私、黑客这些词天天往头上飞,雷达要真出点幺蛾子,那可比掉几根头发糟心多了。
有人觉得大惊小怪,有人琢磨着是不是该囤点防辐射帽子。
说到底,咱们这代人,既想吃科技红利,又怕吃科技亏。
自动驾驶方便归方便,身边朋友也有在国外撞见过特斯拉自动刹车失灵的小插曲,事后发朋友圈还得加一句“雷达没毛病,司机吓坏了”。
你说怪谁?
怪雷达太聪明,还是怪咱们太谨慎?
有时在热闹的马路上瞥一眼,车流里人头攒动,雷达静悄悄地运行,没人真的把自己当主角。
可你要说完全没点担心,谁信?
毕竟历史上“看着安全”的新技术,最后翻车的不少。
石棉、塑化剂这些前车之鉴挂在墙上,难怪每次新科技来袭大家都得自己琢磨一遍。
顺着这个思路,网上总有一票人喜欢拿国外雷达暴露量、健康实验、国际标准说事。
说什么“你一天被雷达扫上千遍连痒都不会痒一下”。
但人心这东西,比数据还难搞定。
你让老百姓全信权威,那可真是想多了。
科技进步和焦虑升级,永远是一对难兄难弟。
行业里也有技术员背地里调侃,真要担心雷达,不如先把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减半。
可话说回来,哪有那么多理性?
有网友说得好:想活得健康,别太认真。
你真较真,连吃饭都得先查查农药残留。
说到底,我们活在一个“被看见”的时代,雷达、摄像头、传感器、算法,谁都绕不开。
有人担心健康,有人担心隐私,有人担心哪天黑客劫持自动驾驶车队来个“速度与激情”。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新技术拉扯,没人能置身事外。
说到这儿,不知道你有没有试过在马路边盯着自动驾驶车的雷达发呆?
我试过,没等出花样,倒是冷风吹得我直打喷嚏。
科技焦虑像雾一样,有时压得人喘不过气,有时转头一想,生活本来就是一场“扫描”——只不过这回,主角多了点,剧情更像开盲盒。
你会怎么选,继续走马路,还是戴上墨镜假装自己是黑客帝国的主角?
我反正打算边走边看,偶尔吐槽两句,谁知道哪天路边的新能源车先和我打个招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