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手机厂商开始琢磨“防晕车”功能这事儿,本身就比晕车还魔幻。
这就好比你家厨房天天漏水,你不去找物业修水管,反而开始研究怎么能用拖把舞出一套“凌波微步”,让地上的水看起来更有艺术感。属于是问题没解决,但行为艺术的境界上去了。手机屏幕上飘几个泡泡,跟着车晃,就能治晕车?这逻辑,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智子,怀疑自己对物理学的理解是不是出了偏差。
这事的本质是什么?是车企和手机厂,这对卧龙凤雏,合伙上演的一出“不务正业”的典中典。一个负责挖坑,一个负责在坑边给你递一把看起来很高级的塑料铲子,让你自己填。
我们先来解构一下晕车这个玄学问题。科普文章会告诉你,这是因为你耳朵深处的那个叫“前庭”的玩意儿,跟你的眼睛不对付。前庭,你可以理解为你身体里内置的那个三轴陀螺仪,它非常诚实,车一动,它就跟大脑打小报告:“老板老板,我们正在以80公里的时速往前冲,还带拐弯的!”。但你的眼睛呢?你正死死盯着手机屏幕上静止的小姐姐跳舞,它也跟大脑汇报:“老板老板,一切正常,方圆十寸之内,岁月静好,P事没有!”
大脑这个CEO一下就CPU干烧了。两个核心部门,一个说公司要起飞了,一个说公司还在原地踏步。这信息冲突的,跟小两口吵架一样,一个说我明明把钱放你包里了,一个说我包里明明只有口红。最后结果就是大脑心态崩了,直接下令:“都别吵了!给我吐!系统重启!”于是,你就开始头晕、恶心、想把早上吃的煎饼果子还给这个世界。
所以你看,手机厂商那个“防晕车”功能,思路其实没错。它就是在屏幕上弄几个移动的光标,模拟出车辆的动态,强行让你的眼睛承认:“是是是,我们动了,动了行了吧!”。这相当于在吵架的小两口中间塞了个和事佬,虽然解决不了根本矛盾,但起码能让场面暂时不那么难看。属于一种技术上的妥协,一种数字时代的晕车药。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以前我们坐那个能颠出肠子的绿皮火车,坐我爸那辆除了喇叭不响哪都响的破桑TA纳,好像也没这么容易晕?现在坐进一个三十万起步,号称“移动的家”,悬挂软得像棉花糖,安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像打雷的新能源车里,反而一个个都晕成了林黛玉?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是整个汽车行业掀起的一场“掀桌子式”的内卷,把用户体验给卷没了。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油车也开过电车的中年人,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很多新能源车,尤其是那些主打舒适、把车当客厅造的,简直就是晕车神器,一个行走的呕吐袋生产机。为什么?因为它们在两个地方“用力过猛”。
第一,是那个该死的“动能回收”。为了续航,恨不得你一松开电门,车子就立刻给你来个急刹车一样的拖拽感,美其名曰“能量回收”。讲真,这玩意儿在市区里开,走走停停,就跟一个新手司机在旁边不停地帮你踩刹车一样。你的身体,尤其是你那个敏感的“人体陀螺仪”,就在“加速-急减速-加速-急减速”的循环中被反复折磨。这已经不是前庭和眼睛的矛盾了,这是车在跟你整个身体打架。就问你怕不怕?
第二,是那个“魔毯”悬挂。为了营造高级感,悬挂调得越来越软,过个小坑小坎,车身能像坐船一样晃三晃。这种低频的、持续的晃动,对前庭的刺激是毁灭性的。它就像唐僧在你耳朵边念紧箍咒,一开始你还能忍,十分钟后你就想把金箍棒塞他嘴里。以前的破车,悬挂硬,过个坎“duang”一下就过去了,干脆利落,你的身体还没反应过来,颠簸已经结束了。现在呢?一下颠簸,能给你晃出三段余韵,跟喝了假酒一样。
所以,现在的车企在干嘛?他们在用“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掩盖他们造车基本功的拉胯。他们把车厢变成了KTV,变成了电影院,变成了移动办公室,唯独忘了车首先得是个交通工具,得让人坐着舒服。他们不是在造车,他们是在装修。当你的注意力完全被车内的屏幕、音响、座椅按摩吸引时,你的眼睛就彻底和外界的运动脱钩了,这时候,不晕你晕谁?
这就回到了开头那个问题。手机厂商搞个“防晕车”功能,就像是给一个已经被打得鼻青脸肿的人递上一片创可贴。有用吗?有一点点,但不多。它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一种“你看,科技在关心你哦”的品牌玄学。真正会买特斯拉的人,根本不在乎它悬挂硬不硬,他要的就是那个“信仰”,那个“我就是未来”的感觉。就像会买奔驰的人,他买的不是车,是那个三叉星徽带来的社交货币。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问题的根源在于,车企把餐厅搞得越来越豪华,但端上来的菜,却会让你吃完就吐。然后手机厂商跑过来说,别怕,我这里有个App,能让你一边吐一边保持微笑。这还有天理吗?!
最好的防晕车手段是什么?不是吃那些让你昏昏欲睡的灵魂镇定剂,也不是盯着手机上那几个无聊的泡泡。
是让车企把车造得正常一点!别再搞那些反人类的强动能回收了,给用户一个选择权行不行?别再把悬挂调得跟个水床一样了,稍微来点支撑性会死吗?说白了,就是别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了,回归驾驶本身。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这事儿的本质就是这么个理。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样,解决晕车的关键,不在手机App,而在车本身。只要车不发癫,乘客才能不发疯。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吹什么“智能座舱”、“沉浸式体验”,你就问他一个问题:“哥们,这车,坐久了晕吗?”如果他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那你就懂了。那些所谓的智能,所谓的体验,可能都得用你的胃酸来买单。
最终极的解决方案?其实也有。就是努力搞钱,买一辆带司机的车,你上车就躺平睡觉。你看,司机开车他不晕啊,让他去面对这荒诞的一切吧。这么一看,所有问题的根源,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贫穷。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车圈现在就是这么个状态。而我们这些乘客,就像是被绑在修仙者飞剑上的凡人,飞得快不快不重要,重要的是别被甩下去,也别被晃吐了。这要求,真的不高。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