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销量狂卖730万辆,坐稳世界第三把交椅的现代起亚,在中国却混成了“隐形人”。你敢信?2024年它们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一共才卖出23.3万辆车,市场份额跌得只剩不到1%,连很多新势力品牌都比不过。最惨的是旗下豪华品牌捷尼赛思,那款被寄予厚望的纯电GV60,上市两个月,全国仅仅交付了70台。这数字,寒碜得让人心疼。
回想八年前,2016年可是韩系车在中国的巅峰时刻。那年它们一口气卖出了170多万辆,满大街都是伊兰特,索纳塔,说是“国民车”一点也不夸张。可谁能想到,巅峰就是下坡路的开始。
衰退的苗头,其实在2017年那场著名的“萨德事件”之前就埋下了。但那件事,像一把放大镜,把韩系车骨子里的问题照得一清二楚。
真正伤透中国消费者心的,是那种被当成“二等顾客”的区别对待。就说索纳塔,北美市场大大方方给车主配上2.0T发动机和8AT变速箱,动力强劲又平顺。可一到中国,就变成了1.5T发动机配7速干式双离合。这玩意儿成本低不少,而且在国内的口碑,懂的都懂,顿挫,过热风险总是让人嘀咕。
这还不算完。更打脸的是一次安全碰撞测试。北京现代国产的第十代索纳塔,被拉去中保研撞了一下。结果呢?只拿了个四星评价。最刺眼的是正面40%偏置碰撞中,A柱,就是驾驶舱最关键的那根支柱,发生了弯折。这可把大家吓坏了。但诡异的是,同样一款车,在北美面对更严苛的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25%偏置碰撞时,表现却挺好。
这一里一外的对比,实在太鲜明了。消息一出,论坛,车友群直接就炸了锅。“合着好东西都留给美国爸爸了,我们这就活该用减配的?”这种质疑声一旦起来,想压下去就难了。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需要好多年,但崩塌,一次就够了。
就在韩系车忙着搞“双标”的时候,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天翻地覆的电动化革命。你看看现在马路上,绿牌车是不是越来越多了?到2023年,中国每卖出100辆新车,就有超过40辆是新能源。
可韩系车在这波浪潮里,完全慢了不止一拍。它们的IONIQ系列电动车,在欧美市场其实卖得风生水起,但就是迟迟不引进中国。眼看着比亚迪,特斯拉,甚至“蔚小理”这些品牌把蛋糕都快分完了,它们才在2023年慌慌张张地带来EV5,EV6这些电动车型。但这时候进来,早就错过了最佳时机,价格定得还偏高,根本没人买账。
说到底,韩系车过去能火,靠的是“性价比”三个字。也就是同样的价钱,它比丰田,大众配置高一点。同样的配置,它又比当时的国产车牌子响,质量稳一点。这招在十年前,确实吃遍天。
但今天,这套玩法彻底失灵了。吉利,比亚迪,长安这些中国品牌,早就不是吴下阿蒙了。你再去看看现在的国产车,外观设计国际范儿,内饰全是软包和大屏幕,智能车机,辅助驾驶功能样样不差。有机构甚至专门拆开中国品牌和韩系车的同类车型对比,发现很多地方的用料,国产车反而更厚道。
以前的优势项目被追平甚至反超,价格又拼不过疯狂的国产军团,韩系车被挤在中间,上下都不是,难受得很。
卖得不好,经销商也跟着倒霉,纷纷关店退网。这就陷入了一个更可怕的恶性循环。你想买辆现代或起亚,却发现所在的城市,4S店就剩下一两家了,看个车都得跑大半个城。更别提以后保养维修多不方便了。
渠道的崩塌在高端品牌捷尼赛思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牌子想学雷克萨斯,走东方豪华路线,车本身其实不差。但你知道它在全国有多少家店吗?到2024年,仅仅19家。对比一下,奔驰有超过600家授权店。你让花了四五十万买捷尼赛思的车主,以后去哪做保养?维修换个零件是不是要等半年?一想到这些,再喜欢那车的人,也得掂量掂量。
所以,你说全球销量第三的现代起亚,在中国为啥卖不动?是真的因为国人不识货吗?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太懂车,太精明了。大家会用脚投票,会选择那些真正尊重我们,愿意把最好技术带过来的品牌。韩系车在中国这场“滑铁卢”,不是意外,而是一场由自身战略失误,态度傲慢和反应迟钝共同酿成的苦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