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丁惟云:一生只做整车设计一件事 擎起民族重卡科技脊梁

中国重汽丁惟云:一生只做整车设计一件事 擎起民族重卡科技脊梁

中国重汽丁惟云:一生只做整车设计一件事 擎起民族重卡科技脊梁-有驾

折叠床见证的逆袭路

凌晨两点的办公室里,一盏台灯还亮着。丁惟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伸手拉开折叠床——这张床已经陪他熬过了无数个这样的夜晚。从1994年入职中国重汽至今,这个习惯他保持了整整31年。有人问他图啥?他说:“就想让中国卡车司机开上世界级的好车。”

这可不是空话。2025年4月28日,当丁惟云站在全国劳模领奖台上时,他身后的数据足够震撼:带领团队研发的HOWO重卡累计卖出150万辆,新一代黄河重卡风阻系数做到0.286全球最低,无人驾驶卡车已在青岛港跑了20万公里。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中国重卡从追赶到领跑的秘密。

中国重汽丁惟云:一生只做整车设计一件事 擎起民族重卡科技脊梁-有驾

生死抉择中的坚守

时间倒回2000年,那会儿中国重汽正经历至暗时刻。工厂停产、工资拖欠,技术骨干纷纷跳槽。26岁的丁惟云站在人生岔路口:是跟着大家另谋高就,还是守着这个“烂摊子”?他选了最笨的路——留下。

“当时车间里只剩生锈的机床,但我们有样别人没有的东西。”丁惟云说的“东西”,是重汽人骨子里的倔劲。2001年重组后的第一仗,他们瞄上了沃尔沃技术。别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他们硬是把欧洲卡车技术“啃”了下来。2004年豪沃重卡横空出世,当年卖出1万辆,直接打破国外品牌垄断。

把省油做到极致

卡车司机最在意啥?省油!丁惟云带着团队跑遍全国物流园,笔记本上记满司机吐槽:“跑趟广州光油钱就要烧掉小一万”“爬坡时油门踩到底都使不上劲”。这些抱怨变成他实验室里的攻关课题。

中国重汽丁惟云:一生只做整车设计一件事 擎起民族重卡科技脊梁-有驾

新一代黄河重卡就是个典型。驾驶室造型改了37稿,车头弧度精确到0.1度,连后视镜都要做风洞测试。最终整车风阻系数降到0.286,比普通卡车省油15%。有司机算过账:按年跑15万公里算,一年能多赚2万多。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而是真金白银的民生账。

智能卡车的中国方案

2023年,当欧美还在实验室测试无人驾驶卡车时,丁惟云的团队已经玩出花样。在青岛港,50辆无人驾驶集卡组成车队,装卸货、避障、倒车全自动。这些“钢铁巨兽”每天工作20小时,失误率比人工还低。

更绝的是他们自主研发的“智能通”系统。通过车联网,厂家能实时监测全国50万辆卡车的运行数据。哪个零部件容易坏、哪些路段油耗高,大数据看得清清楚楚。有次东北用户反馈暖风不给力,工程师连夜调参数,第二天就推送了在线升级包。

中国重汽丁惟云:一生只做整车设计一件事 擎起民族重卡科技脊梁-有驾

未来的重卡什么样?

站在2025年的时间点回望,丁惟云最感慨的不是荣誉,而是中国重卡产业链的蜕变。当年需要进口的发动机缸体,现在济南本地就能造;曾经被卡脖子的车用芯片,山东企业已能量产。

关于未来,他透露了三个方向:氢能重卡可能在2030年前普及,无人驾驶技术有望在物流园区率先落地,模块化设计或将让卡车像乐高一样自由组合。不过他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先把眼前的车造到世界第一,其他的自然水到渠成。”

这个在卡车堆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工程师,至今保持着每周下车间的好习惯。有次新员工问他成功的秘诀,他指着墙上“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标语笑道:“把每个螺丝都拧到最紧,时间会给你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