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厢是电车新贵们高歌猛进,比亚迪们跑马圈地,另一头,老牌油车似乎也没到鸣金收兵的时候。起码瞅瞅四月收官那周的销量榜,依然是合资列强的楚河汉界。前十名里,咱自主品牌就那么一棵独苗——长安逸动。朗逸、帕萨特、凯美瑞,熟口熟面的老几位,还是霸榜。
这事儿咂摸起来,挺有意思的。你要说电车是大势所趋吧?那肯定。但趋势这玩意儿,也不是一蹴而就,一竿子支到底的。就像直播带货再火,实体店也没彻底歇菜,一个道理,对不?
那问题来了,为啥自主品牌的油车,总是差那么临门一脚?是筋骨不够硬?还是牌面不够响?亦或是,压根儿就没摸清门道,找准自己的腔调?
先侃侃筋骨。早些年,国产车给人的刻板印象就是“花架子”,发动机、变速箱啥的,要紧的技术活儿拿不出手。但这些年,长进那可是有目共睹。吉利、奇瑞,包括比亚迪,在油车时代也攒了不少家底。但平心而论,合资品牌在油车这片江湖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技术沉淀的确够深厚。就像老郎中,经验值摆在那里,不是一朝一夕能赶上的。
再说说牌面。朗逸、轩逸、凯美瑞,这些个名字,在中国这旮旯卖了多少年了?老百姓认头啊!牌面这东西,说穿了就是信任状。你得让消费者觉得,这车稳当,开出去倍儿有面儿。自主品牌呢?虽说也冒出不少尖货,但真正能立住“品牌图腾”的,还真寥寥无几。
当然,还有个顶顶要紧的缘由,就是定位。合资品牌,特别是大众、丰田,吃透了中国市场的脾性。他们门儿清中国老百姓要啥。朗逸,说白了就是“国民座驾”,空间管够,油耗喜人,价钱也公道。凯美瑞,宜商宜家,瞧着稳重又大气。自主品牌呢?有些车型,可能过于标榜个性,或者一味强调性价比,反倒丢了最压舱的东西:实用性。
再往深里刨,这背后也映照了一种消费心理。买车,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顶重要的事儿。除了代步,还牵扯到颜面、身份认同等等。在油车这片地界,合资品牌长年累月占据上风,业已形成了某种“文化符号”。想打破这种成见,不是靠一两款爆款车就能掀翻牌桌的。
可别忘了,油车市场的这块饽饽,也不是铁板一块。就算前十名里合资品牌占优,但像星瑞、艾瑞泽8、红旗H5这些自主车型,也都跻身前十五。这说明,自主品牌也在奋力突围,也在抢占属于自己的那份份额。
单单逸动一款自主车挺进前十,这数字确实有点扎心。但倘若咱们把眼界放宽些,会发现,自主品牌正在各个细分市场攻城略地。SUV市场,自主品牌早已占据了C位。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比亚迪们的自留地。
所以,与其说自主油车“惨败”,倒不如说,这是市场结构嬗变的一个缩影。消费者在变,需求在变,车企也得跟着革新。
回到最初的那个梗:自主油车,到底差在哪儿?或许不是差在单打独斗的技术或者牌面,而是差在对市场的洞悉,对消费者的揣摩,以及对自身定位的把脉。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缘由归结为“技术不行”、“牌面不行”时,是否忽略了,自主车也在精进,也在力图适应新的市场风向?
话说回来,四月收官那周的销量数据,也敲了个警钟:电车是大势所趋,但油车市场,仍然大有可为。自主品牌要想真正崛起,还得沉下心来,好好研判市场,好好打磨产品,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归根结底,汽车这玩意儿,终究还是靠硬实力说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