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个孩子玩嗨了!9月13日,课堂被搬到了纪念碑、气象局甚至“火箭工厂”,孩子们化身“红色传承者”与“科技探索家”,在历史和科技的碰撞中,边哭边笑地把知识装进了口袋 。
两条特色线路同时出发,一条从沉重的历史走向科学的奥秘与海洋的瑰丽,另一条从古村的红色记忆奔向太空的浩瀚星辰 。
线路一的起点是田独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碑,这里没有PPT,也没有枯燥的背稿。当红色旅游志愿讲解员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当年被押进来的是你,会留下什么?”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们瞬间安静了,空气仿佛凝固,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男孩默默地低下了头 。他们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聆听日本侵华期间那段黑暗的历史,凝视遗址,沉重的往事在心中烙下深刻印记,爱国情怀在此刻悄然生根 。
带着对历史的沉思,队伍来到了三亚市气象局,一场“探秘天空”的科学之旅迅速切换了氛围。VR设备直接把台风眼塞到了孩子们眼前,有人忍不住伸手去抓虚拟的雨幕,尖叫声和欢笑声瞬间盖过了模拟的风声 。他们通过专家讲解、观看纪录片、观察气象设备、VR体验和游戏互动等方式,深入了解三亚独特的气候特征和风云卫星等知识 。一个孩子小声嘀咕道:“原来天气预报不是玄学。”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充满海洋文化魅力的三亚山海贝文化博物馆。孩子们参观了“贝耀中华——砗磲文化展”,在“小贝壳大世界”主题课堂上,系统学习贝壳的分类、生长习性及文化寓意 。当看到比课桌还大的砗磲壳时,女生们兴奋地围着拍照,而男生则好奇地偷偷搜索“这玩意能卖多少钱”,结果被志愿者一句“它是牢底坐穿兽”及时劝退 。海洋生物的奇妙、历史文化的厚重与艺术审美的雅致在此交融,他们的视野也随之拓宽 。
另一条线路的体验官们则走进了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保平村 。在明清古宅群中,大家穿梭于古色古香的院落,触摸着斑驳墙壁上的岁月痕迹,聆听红色旅游志愿讲解员讲述革命烈士在此开展斗争的英勇事迹 。一位92岁的老兵用海南话讲述着打游击的故事,孩子们虽然一半靠听一半靠猜,却牢牢记住了“椰子当手雷”的传奇片段 。那些承载着红色基因的老物件和见证历史的照片,仿佛将他们带回到烽火连天的岁月,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为理想信念不畏牺牲的坚定与无畏 。
红色精神的洗礼过后,巨大的反差体验在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上演。“火箭森林”的震撼造型和“祝融号”火星车模型的逼真细节,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探索热情 。在园区专业人员的细致讲解下,他们深入学习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了卫星如何“洞察”地球和探索太空 。最令人兴奋的环节莫过于现场组装火箭并进行模拟发射。孩子们分工协作,小心翼翼地拼接火箭零件,当亲手组装的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时,欢呼声此起彼伏 。就连现场最社恐的一个小女孩,也抢着按下了点火键,火箭冲出去的那一刻,她蹦得比火箭还高 。在拆装火星车模型时,螺丝掉了一地,一旁的工程师笑着说:“失败也算数据。”这句充满鼓励的话,被孩子们认真地写进了后续的反馈表中 。
这场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沉浸式体验,更是一个互动式成长平台。主办方同步发起了“童言策旅”作品征集活动,真诚地邀请体验官们以主题文稿、创意视频、主题绘画等形式,记录旅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作品内容既可以聚焦线路优化、讲解创新、课程增效等方面,提出自己的“金点子”;也可以围绕红色元素、科技场景、人文景观,展现青春视角下的独特感悟 。
孩子们的建议充满了奇思妙想和真切的体验。有人画漫画吐槽讲解节奏太快,有人拍视频建议博物馆增加游戏通关环节,还有人直接写道:“火箭发射台能不能加个观众Splash区?” 这些作品,无论是500-2000字的主题文稿,3-5分钟的创意Vlog,还是不小于A3尺寸的主题绘画,都承载着他们的思考 。主办方对此照单全收,优秀作品的作者将获得定制纪念品,而这些充满童真又切中要害的“声音”,也将被用于优化三亚的红色旅游服务和扩大活动宣传影响力 。
“红苗育梦”首期活动成功举办,为9-16岁的青少年打造了一场“红色铸魂、科技赋能”的成长之旅 。据活动规划,后续还将推出三期活动,每周分批次上线全新的体验线路 。想要了解更多活动动态、获取最新招募信息,可以关注【三亚旅文】和【三亚教育发布】的官方公众号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