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如果不是央视真人下场曝光,很难想象新能源车企顶着科技光环,竟成了“谣言刺客”的集邮对象,一边撒着真金白银“寻凶”,一边还没打赢这场无形的谣言拉力赛。
明面上,电动车圈本该是比拼马达、电控、续航那些“冷冰冰”数据的战场,谁能想到,居然变味成了“虚拟暗战”,谁造谣手段多,谁公关钢刀快,谁就能让对手吃不了兜着走。
官方说法里,蔚来一年差不多让黑水军薅掉28亿,小米40万条谣言被拍在舆论海浪尖。
打赏金、写律师函、请公关,车企手上的动作眼花缭乱,可架不住谣言像打不死的小强,来一波死一波,转头又是一茬新的小号。
都说舆论环境复杂迷幻,可“新能源黑公关”这摊水,怕是真让人看着就脑壳疼,背后搞事的到底是谁?钱都砸到哪里去了?这仗打了大半年,怎么连水军头都揪不出来?
就让我们一块,顺着这条线,把故事线拎一拎——
你以为只有蔚来、小米“中招”?图样图森破,整个新能源汽车圈几乎无一幸免。
极氪、比亚迪、荣威集体悬赏百万抓人,长城早在2023年就喊话:“谁能帮我揪出搅屎棍,赏金千万!”像不像互联网世界择天录?可惜,结局总是——奖金比谣言伤害少太多。
其实事儿真没那么简单,譬如长城那个副总裁,当时气得跳脚,说有人把自燃都赖到车主头上——你说气不气人,测评还没聊个一二三,锅直接甩到用户脸上。
临江仙变成“背锅侠”,花几十亿研发搞创新,融的钱还不如赔水军闹的损失大。
蔚来情况更魔幻,两起自燃视频,压根不是“实锤新闻”,而是纯AI嫁接货,居然还特地留个“AI水印”,就差没告诉你:编造也是门艺术,水军也是有职业素养的。
再细扒,这些靠流量吃饭的博主,手法一个比一个溜。
比如“小米车门卡死”那波谣言,裂缝都没细看清楚,能编的全都编了,阅读量轻松冲上亿。
博主“翔翔”更是敢收敢发,明码标价挣外快,几万起步,百万封顶,流量和谣言绑定套餐,成为行业新“生意经”。
车评不再是吸粉工具,直接解锁创收剧本。
难怪蔚来的李斌会自嘲:光是半年就损失了28亿,还得卖几万辆车才能填坑。
激进一点说,这都赶上上市融资的操作量了。
而对小米来说,谣言更像盘“过山车”,40万条造谣,比真车主都多,博主们只需小手一点,“碰撞、断电、无法开门”这些词轮流刷存在感,读者哪还会相信什么真实测评?
更辣眼的是,某些水军团队已经流程化运营,据说23人就能做到2亿年入,每个人都能分百来万,还嫌不够,造谣、洗稿、数据库污染,甚至能专门“置换标签”:别家出事,推锅蔚小鹏。
成片水军账号10万+,你封我一个号,剩下的又是一群递补。
真相就像棉花糖里找牙签,越扒越乱,真假混杂,还能让你怀疑人生。
别说同行了,连国际友人都来凑热闹——坊间还流传境外势力插手,但具体哪条链,没个确凿证据咱也不敢瞎猜。
但看车企日常疲于告状甚至反被讽“光搞公关”,网友调侃雷军“贼喊捉贼”,场面一度处于“群嘲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场,车圈变成了网络剧现场。
讽刺的是,明明是受害人,企业自己却陷入“造谣/被造谣”死循环,打击黑公关成了行业公关的新日常。
说起来,法律部、市场部、客服部,各种应对方式全用上了,几十万律师函飞出去,头上还扣个“不务正业”的帽子,这气怕是只有李斌懂。
行动虽然不少,但走到线下,效率…只能说有待商榷。
极氪确实赢了官司,让自媒体公开道歉、赔30万,小鹏这边也同步收拾了造谣公司,但这些不过都是“大魔王”身后的小喽啰,关键的幕后大佬却始终隐形。
更何况,“翔翔”这种行业级博主,即便被抓依然消息模糊,水军还在继续“出新招”。
技术升级的速度,几乎能跟上最新法规。
AI视频造假分分钟带水印,数据污染随时换目标,法院判完刑,人家下个马甲立马重启,再“赔点钱”权当交保护费。
尴尬之处在于,消费者其实是最大受害者,真假难辨,忍不住来“吃瓜”,最后搞得心理防线也塌。
买车变成流量投票,哪还顾得上核心参数?心疼那些认认真真打磨产品线的工程师。
你说市场信心怎么保?
更惨的,还是行业气氛。
黑公关产业链符合“灰产进化史”:上游造稿,下游刷屏,清晰分工,钱赚得比做车都快。
六部委来了个三个月专项整治,但这招收拾“草船借箭”型的谣言还真没那么立竿见影。
大刀阔斧砍了一些,但水军回旋空间依旧。
要不网友怎么调侃:“这仗打的,不如AI升级速度快。”
尴尬的是,一边车企悬赏、官司连发;另一边水军“马甲无限”,行业监管和技术猫鼠游戏进入新周期。
每次出了点成果,水军圈还庆祝一波:总有新路数,总有接班人。
就这样,百亿损失飘在空中,水军笑着数钱,消费者被带节奏,媒体喝口汤,行业内卷。
到头来,这些黑公关到底是谁雇来的?有人说是竞争对手,也有阴谋论指境外捣蛋……真相云里雾里。
谁都能被“泼脏水”,谁都指得上另一家,谁都喊一声“我也是受害者”,最后还是那个问题——谁也别想全身而退。
这故事说多了有点像悬疑片,全员嫌疑人,局外人难作为。
不过,稍微回头想想,这其实是技术进化和监管滞后掰手腕的结果。
AI造假、网络水军、谣言转移,这些新型问题,单靠法律威慑,远没到“一刀切”的程度。
想真的扭转局势,光靠悬赏抓线索,起诉博主——还远远不够。
技术问题,得靠技术拆解。
数据信息污染、反水军操作,可能还得企业、平台、监管三方一起跨界协作。
而行业自律,说得好听听,说到底执行卷度都不高,谁都怕自家“掉队挨刀”。
咱们这些普通人,也得练就火眼金睛,不要被疯传的“瓜”冲昏了头脑。
实在辨不出真假,干脆静观其变,比“吃瓜”高明一点点。
最后话说回来,这场舆论黑公关暗战,大概率会变成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马拉松。
谁能笑到最后?还真未必是“有钱有技术”的车企巨头。
倒有可能是哪家能技术升级、团结行业、让谣言止于智者,哪家才能在迷雾中杀出重围。
读到这里,你觉得新能源车圈的“黑公关”到底归根结底难治在哪儿?你还相信网上的负面测评吗?咱留言区聊聊——你怎么看?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