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智驾不算酒驾?" 杭州男子姜某在豪饮3斤白酒后,竟启动车辆智能驾驶功能,在高速公路上"闭眼行驶"20公里,最终因昏睡导致车辆自动停驶。这场荒唐闹剧背后,暴露出公众对自动驾驶法律边界的严重认知偏差。
惊险案例:3斤白酒+20公里"自动驾驶"的荒唐闹剧
5月31日深夜,杭州高速交警发现一辆开启双闪的新能源汽车停滞在行车道上。民警破窗后,浓烈酒气扑面而来——33岁的姜某血液酒精含量高达187mg/100ml(超醉驾标准2.3倍)。调查显示,他连续参加两场酒局饮下3斤白酒,竟妄想通过开启智驾功能规避酒驾查处。
更令人后怕的是,车辆行驶中因姜某双手脱离方向盘触发安全机制,最终停在高速主干道。这场"人机共醉"的闹剧,最终以姜某被判拘役1个月、罚款2000元收场。
法律红线:现行道交法如何认定"驾驶行为"
责任认定不以技术为转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条明确规定,只要行为人启动车辆并造成位移即构成驾驶行为。公安部交管局7月声明强调:L2级系统仍需人工监管,驾驶人不得脱手脱眼。
此案中存在双重违法:
刑事犯罪:血液酒精含量超80mg/100ml的醉驾
危险驾驶:双手脱离方向盘违反《机动车驾驶人安全操作规范》
这与2018年北京首例"自动驾驶"酒驾案判决逻辑一致,法院始终认定驾驶人是责任主体。
技术真相: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法律边界
SAE分级制度清晰界定:我国允许商用的L2级仅为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而姜某误用的"智驾"功能存在三大局限:
无法识别驾驶人意识状态(如醉酒昏睡)
紧急停车机制可能引发二次事故
车企宣传存在误导风险(工信部明令禁止使用"自动驾驶"字样)
国际镜鉴:自动驾驶立法差异带来的警示
德国《自动驾驶法》强制L3车辆安装酒精联锁装置,美国NHTSA对特斯拉Autopilot展开安全调查。反观国内,深圳虽已试点《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但现行法律仍滞后于技术发展。
核心矛盾在于:L4级技术已进入测试阶段,但法律仍停留在"人机共驾"的过渡期。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内,类似姜某的认知错位可能持续出现。
交警提醒:智能时代的责任清单
杭州高速交警吴佩锋强调三点:
智驾≠免责:酒精测试以车辆启动为节点
三重风险: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追责
必须遵守"三不原则"(不脱手、不脱眼、不脱脑)
这场"白酒智驾"闹剧给所有车主敲响警钟:再先进的科技也绕不过法律红线。握紧方向盘,才是智能时代最基础的安全法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