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欧日汽车产业搞停摆了!荷兰抢安世半导体惹出大乱子,中国立场很直接
荷兰对安世半导体下手,没想到引爆的麻烦一波接着一波。欧洲那边车企刚愁完库存,日本又要跟着减产,这事儿闹得比谁都尴尬。现在中国新能源车倒是踩准了点,海外市场正好空出来。
安世半导体被荷兰强行“截胡”,背后站的是美国。这操作看起来挺风光,结果呢?拿到全球头部功率芯片IDM巨头,却没算清楚真正能掌控啥资源。表面上有晶圆厂,有品牌,可最值钱的其实在中国工厂手里。
组装测试环节三家工厂分布在不同国家,但最大规模的还是东莞封测基地,占据全公司近八成产能。这意味着,只要中国说停就真能让全球绝大部分产品卡壳。荷兰这会儿应该明白过来了,把人家的核心资产给端走容易吗?
更扎心的是晶圆厂本身根本不吃香,几十上百纳米制程放国内已经落伍了,就算转卖出去也没人稀罕。所有双极型晶体管、二极管、ESD保护件这些成熟产品,全靠先进封测线才能撑起利润空间。当年闻泰科技买下来,就是冲着这个才扭亏为盈。
自从中方宣布和荷兰彻底切割,各自独立运营之后,中国供应链恢复速度快得惊人。一句话——想找替代晶圆随便挑,但想补上这么大的封测缺口,不是谁都有门路。有意思吧?平时觉得制造环节不起眼,现在关键时刻才发现命脉全捏在别人手里。
对于国内来说,这些芯片技术早已不是难题,当初收购也是奔着国际渠道和牌子去的。不然怎么可能轻松做到断供还能快速翻身?反观荷兰只剩个名义上的总部,还天天数损失单,一肚子苦水估计也只能自己咽下去了。
再看看欧洲、日本两地汽车行业现在什么状况——用崩盘来形容不过分。在全球小信号MOSFET、二极管、ESD等细分领域常年霸榜第一,又深度绑定博世、大陆集团这种顶级Tier1巨头,大众宝马奔驰电子系统里也大量依赖安世芯片。一旦供货链条断裂,下游影响甩不开。
有人还以为换家供应商就行,其实哪有那么简单。从样品试验台架验证到整车认证流程拉满半年起步,即使临急抱英飞凌或者意法半导体的大腿,也根本救不了燃眉之急。据业内预估,如果芯片持续短缺,仅仅几周时间整个欧洲汽车行业或许直接面临高达200亿欧元损失和10万个岗位消失风险。
别忘了德国GDP有6%来自汽车产业,牵动的不只是几个大企业,而是一串长长的零部件上下游,还有售后服务业等各路生意。如果真遇上一周以上全面停摆,要花三个月甚至更久才能勉强恢复原状,那些隐性的订单流失恐怕没人统计得出来。
日本同行同样惨淡,被卷进来的丰田、本田、日产混动车型,都高度依赖安世提供特定型号组件。本田琦玉与丰田九州工厂不得不提前准备减产方案,本想着从欧洲调拨缓解压力,可惜当地早已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这种跨国联动效应,每次出问题都是连锁反应,没有侥幸可言。
话说回来,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却正好打了一针强心剂。今年纯电车型出口到欧盟占比达到55%,基础牢固,再加上海外竞争对手机会成本陡增,比亚迪蔚来趁势加速推进认证,比亚迪汉EV海豹这些主力车型靠自主刀片电池、自研控制器,实现稳定交付能力,让不少老牌劲旅望尘莫及。这时候拼谁先补足短板基本不用猜答案了,有现货就是王道,说到底生产稳才是真的硬气资本!
很多人嘴上说欧美市场高门槛,高壁垒,但现实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该握住机会的时候一点不能犹豫。如果没有中国自己的禁令挡住旧主掠夺,如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权谈判余地?
看见这里,总感觉“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句老话专为现在量身打造:不仅要赔违约金,还多揽一个烫手山芋回去搅合日子,更别提那股面对现实又死鸭子嘴硬的小傲慢劲儿。但态度早就讲明白了,不解除限制、不谈条件、不认账;你抢我的东西,我凭啥退让一步?
至于长期影响,从目前局势来看,中方业务虽然受点波折,却逐渐恢复正常轨道,相反国外那些曾经仗着技术优势耀武扬威的人,现在可没地方诉苦。事件发展间接帮国产新能源打开通往世界的新窗口,也是蛮神奇的一幕,看热闹的人少不了窃喜一下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