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标题】烧光840亿! 10家车企集体爆雷,南京成最大输家,背后原因太扎心
美国造车明星企业Canoo最近向破产法院提交了申请,这家曾经市值高达150亿美元的“滑板底盘造车鼻祖”,现在账上只剩1600万美元,却欠债超过1.64亿美元。 他们所谓的工厂根本没生产过车,交付的车辆其实是别家公司代工的,只是简单换了个车身贴纸。
这不禁让人想起马斯克两年前的预言:“电动车破产潮即将到来”。 如今,这个预言正在全球范围内变成现实。 从美国到中国,曾经风光无限的造车新势力正在经历残酷的洗牌。
在美国,Rivian、Lucid和Fisker这三家明星车企,市值相比三年前普遍缩水超过90%。 Fisker的股价狂跌超过99%,面临被退市的困境,停牌时股价只剩9美分。 Lucid也从每股58美元的高点跌到2.75美元,累计跌幅高达95.7%。
这些美国新势力走到这一步的核心原因很现实:美国纯电市场根本支撑不了它们达到规模盈利的销量水平。 汽车产业需要靠规模效应来稀释工厂的固定成本,大部分新势力连这个基本门槛都跨不过去。
在中国,情况同样惨烈。 南京市成为了一个典型样本,9年内有5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相继“夭折”。 南京经开区招引的长城华冠、拜腾汽车,浦口区招引的博郡汽车、知豆新能源,溧水区引入的银隆新能源等项目全部折戟沉沙。
这些失败案例暴露了地方政府在产业培育中的短板。 比如博郡汽车成立仅2年就获得数亿元国资注资,其专利数量不足行业头部企业的1%,核心技术储备不足。 这种盲目投资最终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损失。
与南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肥。 距离南京约150公里的合肥先后引入蔚来汽车、大众汽车、比亚迪等知名企业,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这种差距凸显了科学产业规划的重要性。
游侠汽车被称为PPT造车的“鼻祖”。 2015年,游侠X概念车因酷似Model S引发轰动,后来被曝光这款“自主研发”的原型车实为特斯拉车身改装而来。 尽管获得数十亿投资并宣称建设湖州工厂,工厂始终停留在图纸上,最终烧光资金,2020年后彻底停摆。
拜腾汽车展示了生于豪门却死于“奢华”的典型案例。 由前宝马副总裁毕福康带队的“梦之队”,曾吸引84亿美元投资,其48英寸车载全面屏的M-Byte概念车惊艳业界。 公司将资金浪费在非核心领域:北美办公室年零食费高达数千万元,员工名片一盒千元。 在量产前夕仍挥霍无度,最终未能实现从概念到量产的跨越。
博郡汽车则反映了技术男的“供应链”滑铁卢。 以技术务实著称的博郡自主研发三大电动车平台,iV6车型一度获得市场认可。 公司没有生产资质,为与一汽夏利合资获取资质,博郡投入20多亿元,耗尽现金流却未获后续融资。 自建工厂的重资产模式雪上加霜,2020年资金链断裂。
长江汽车的案例表明,资质绝非“免死金牌”。 作为少数拥有发改委、工信部“双资质”的企业,长江汽车曾服务G20峰会,布局多地生产基地。 商用车未站稳就贸然进军乘用车,概念车“逸酷”终未量产。 庞大产能沉淀巨额资金,补贴退坡后产品竞争力不足,2021年因资不抵债破产清算。
前途汽车展示了中国超跑梦的凋零。 长城华冠孵化的前途汽车执着于造电动超跑K50,全铝车身与碳纤维覆盖件的技术获业内好评。 70多万元的售价注定小众,缺乏规模效应导致成本高企。 资源全押注于K50却无后续车型,2020年资金链断裂停摆。
绿驰汽车则是彻头彻尾的“空壳”骗局。 宣称有“意大利超跑基因”的绿驰,既无生产基地也无核心团队,展车都是改装而来。 靠着发布概念车、宣称建厂的“画饼”套路,妄图圈钱圈地。 九江、铜陵基地始终停留在奠基阶段,2022年因长期停摆被吊销执照。
江苏敏安汽车作为2016年就拿到生产资质的“双资质”企业,却在造车路上步履蹒跚。 推出的敏Auto 1、3两款车型,设计与性能毫无亮点,在白热化竞争中无声无息。 工厂长期闲置,2022年默默破产,证明起跑优势敌不过市场化能力的缺失。
雷丁汽车曾是“老年代步车”霸主的雷丁,为合规转型高速电动车推出芒果系列。 品牌形象难扭转,技术升级滞后,激进收购野马汽车耗尽资金却无协同效应。 2023年因欠款问题申请破产,成了传统企业转型的祭品。
这些车企的失败原因各不相同,都指向同一个事实:造车不是儿戏。 游侠证明噱头换不来量产,拜腾揭示烧钱换不来成功,知豆说明补贴托不起未来。
2023年,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仅20.1万辆,而深圳、合肥、上海位居新能源汽车产量城市排行榜前三位,产量分别为293.53万辆、137.6万辆、122.46万辆。 这一数据差距凸显了科学产业规划与盲目跟风之间的结果差异。
造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洗牌。 那些既掌握核心技术,又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同时具备良好资金管理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而那些靠概念炒作、盲目扩张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