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聊天,特别是聊到汽车的时候,总会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曾经在中国市场上风光无限的日系车,现在好像有点卖不动了。
其中,本田这个牌子,感受可能尤其深刻。
想当年,谁家要是提了辆雅阁或者CR-V,那绝对是件值得在亲戚朋友面前说道说道的事儿。
可现在,情况似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最新的销售数据一出来,更是让不少人感到惊讶:本田一个月在中国的销量,竟然只有咱们国产品牌比亚迪的七分之一。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那个我们熟悉的、以技术和品质著称的本田不行了,还是说这只是它在适应新时代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段阵痛呢?
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掰开了、揉碎了看一看。
首先,数字是最直接的,它不会骗人。
就拿今年8月份的数据来说,比亚迪一个月卖了超过37万辆车,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惊人了。
而同一时间,本田在中国的总销量是多少呢?
只有5万多辆。
这么一对比,差距确实有点触目惊心。
而且,这并不是偶然的一个月表现不好。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本田的销量已经连续八个月出现两位数的下滑,整个前八个月加起来,跟去年同期相比,销量跌了超过两成。
如果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你会发现,这已经是本田在中国市场连续第五年走下坡路了。
回想2021年,本田一年还能卖出156万辆车,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就直接掉到了85万辆,几乎是腰斩,连百万辆大关都没守住。
要知道,中国市场曾经是本田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是它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地,可如今,它的市场份额已经被美国,甚至日本本土给超过了。
这种持续的滑坡,对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销量不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车不好卖了。
我们以前常说的本田“三驾马车”——思域、雅阁、CR-V,这几款车曾经都是各自细分市场的明星产品,是销量的绝对主力。
可现在,它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就拿CR-V来说,很多人应该还有印象,前些年这款车火到什么程度?
想买车不仅没优惠,还得加钱,加了钱还得排队等。
可现在呢,经销商为了清库存,优惠五万块都拿出来了,去店里看车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再比如雅阁,作为B级车的常青树,曾经是商务和家用的首选之一,如今销量也出现了大幅下滑。
还有曾经被年轻人追捧的思域,当年一句“秒天秒地秒空气”让它火出了圈,现在价格都降到九万出头了,销量却只有巅峰时期的零头。
这些昔日的“神车”之所以卖不动,并不是说它们的产品力变差了,而是整个市场的环境变了,竞争对手变得太强大了。
这就引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本田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我看来,这背后是两大核心因素在作祟。
第一个,就是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本田的动作实在是太慢了。
当咱们的国产品牌都在拼命地发展新能源技术时,本田似乎还沉浸在燃油发动机的辉煌里没有完全醒过来。
你看2025年上半年,本田在中国卖出去的车里,新能源车的比例还不到14%。
而同一时期,我们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70%。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好比大家都在用智能手机了,你还在研究怎么把功能机的按键做得更舒服。
消费者是很现实的,当花同样的钱,甚至更少的钱,可以买到一台拥有更大屏幕、更快充电速度、更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甚至还带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国产新能源车时,为什么还要去选择一台技术上已经显得有些落伍的燃油车呢?
比如新款雅阁,当它的竞争对手们已经普遍用上了激光雷达和800V高压平台的时候,它主打的还是1.5T发动机和L2级别的辅助驾驶。
这种技术上的代差,让它在市场上显得力不从心,被对手们比了下去。
第二个问题,可能比技术落后更致命,那就是内部体制的僵化和对中国市场的反应迟钝。
本田在中国的合资公司,虽然有中方参与,但真正的核心技术和最终决策权,一直都牢牢掌握在日本总部手里。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中国的团队最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也看到了市场的变化,但他们没有足够的权限去快速做出反应。
无论是电池、电控系统,还是智能驾驶的算法,这些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部分,都需要层层上报,等待日本总部的批准和技术支持。
这一来一回,时间就耽误了。
结果就是,本田一款新车的更新换代周期长达5年,而我们的自主品牌,凭借着高效的决策和本土化的研发,一年甚至可以推出好几款全新的车型,或者通过OTA在线升级,不断给用户带来新功能。
更别提,本田至今还有超过三成的核心部件需要从日本进口,这种缓慢的供应链,加上总部对中国市场变化速度的误判,使得它推出的新产品,往往一上市就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当然,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本田也不是完全没有动作。
他们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东风本田的高管甚至公开表示,已经到了“生死局,退无可退”的地步。
为了求生,他们也开始“刮骨疗毒”。
比如,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都相继关闭了一些生产燃油车的旧工厂,这虽然痛苦,但也是为了给未来转型腾出资源。
与此同时,两家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工厂也已经建成投产,加起来每年能提供24万辆纯电动车的产能。
广汽本田还进行了高层人事调整,希望能换个思路来应对挑战。
这些举动表明,本田终于开始正视问题,并试图做出改变。
本田今天的遭遇,其实是所有在华合资汽车品牌的一个缩影。
那个可以凭借一个品牌、几款经典车型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一个追随者,变成了一个引领者。
对于本田的未来,现在有几种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比较乐观,认为本田毕竟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深厚的品牌底蕴,只要它能下定决心,加快电动化的步伐,凭借它的品质口碑,还是有很大机会重回主流赛道的。
但也有很多人持悲观态度,他们觉得本田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已经落后太多了,产品更新的速度完全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想在这个竞争已经白热化的赛道上追回来,难度非常大,下滑的趋势恐怕很难逆转。
还有一种更中立的观点认为,本田能否翻盘,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它是否愿意进行彻底的内部改革,把更多的决策权和研发自主权下放给中国团队,让他们能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
只有真正做到“在中国,为中国”,才有可能抓住新能源时代的新机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