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天,又是汽车圈大新闻。你说现在看车新闻,它不像过去光拍拍照片、测测动力就行了,现在一辆车出来,动不动就是“智能化升级”“战略合作”“几十万台订单”“恶意黑帖”……车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了。背后这些事,哪一件不是让人脑壳疼的?所以我就想问问大家:咱们都忙着追新技术、谈合作、看销量、刷舆论,最后到底是车变得更好用了,还是人变得更好忽悠了?
先说这个上汽通用五菱和华为深化合作的事。按理说这俩已经合作不是一天两天了,这回又来一把大的,直接签了个“战略升级”,还专门搞了个正式仪式,名字也有讲究,叫“三智合作”。我寻思着吧,这事无非就是华为技术牛,五菱地盘大加站台,看能不能一起在未来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上赚大钱。大家都说智能汽车是未来,可到底什么叫智能,是能帮你解锁、语音指挥、自动泊车,还是连上云端用AI帮你开车?这合作能不能弄出点真东西来?我想,最关键不是技术有多牛,还是得看车企和技术公司谁能真正替用户考虑,别光说好听的到头来还是“智商税”,忽悠一波热钱和流量。
他们首款深化合作的新车叫做宝骏华境S,这名字也挺有想象力的,弄得跟互联网新品似的。车还没上市,就一堆人预测它如何牛,比肩国产高端品牌什么的。可是我心里总有个疑问:大家手机用华为很顺手,是不是车上也用华为系统顺理成章?如果出问题,谁负责?五菱还是华为?用户到底在买的是哪家的技术?这种“联名款”,如果配合不好不就变成“拉郎配”了?
更关键的是,这种合作动不动就讲什么“高质量发展”。我就问一句:你们车卖出去以后,车主在路上遇到问题,服务是不是也跟着智能起来了?而不是到时候智能座舱卡顿、语音识别出错,大家只会在小红书或者抖音上吐槽。技术升级了,服务是不是也得跟着升级,要不然最后全是套路,说白了就是“画饼充饥”。
再把镜头拉远点,问界M7发布6小时订单突破130000台,按说这个数字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够炸裂了。你一家卖车的,六个小时卖十三万台?那一天不得两三十万台?我想了想,要么订单统计方式有猫腻,要么大家买车都玩个“抢购风”,订金交了就算订单,其实很多是薅羊毛白给订金,过后再退也不奇怪。为什么现在车企越来越喜欢摆大订单数字给大家看?是不是为了制造一种焦虑感,逼客赶紧下手,反正别家都在抢,你不抢就等着喝西北风?但实际呢,谁知道最后多少人拿了车,多少人退了单?这种数据游戏也就消个费者的虚荣心,真想弄明白经销商库存和终端交付的,还是得等几个月之后再说。
车企玩这种“订单过万”的戏法,说白了跟双十一似的——前几小时数据刷爆,后面退单没人提。这样搞下去,消费者觉得“人多自然是好”,殊不知自己也是被数据反向裹挟着跑步进场。问界现在是华为加持,风头正盛,但任何品牌都不是天天有奇迹,今天抢手,明天如果翻车咋办?大家是否买车时,该多琢磨琢磨“我到底买的是品牌还是技术,是功能还是面子?”而不是看“品牌联合”“订单猛增”这些表面风光。
最有意思的还是这第三个事:极狐T1被批量恶意黑帖,这个事你要说新,那真不新,非常老套的舆论公关套路,但每逢新车型上市前后都会有人玩这招。极狐法务部这次硬刚,直接点了好几个平台包括视频博主,大致意思就是:这些人联合编造谣言,恶意抹黑,内容不实,日更百来条,把市场都带偏了。旁观的吃瓜群众就嘀咕了:“到底谁在黑谁?”有车企请水军唱好,也有对家请水军唱衰,到底消费者怎么买车的时候还能不能有点自己主见?
我看了几个所谓“黑帖”,里面无非就是仿造官方数据,细扒车辆故障,甚至编造“官降方案”,说T1你买完就降价,故意拖延上市,搞得像“定价圈套”一样恐怖。试问一句,这些所谓“爆料”,真有一半是路人听风就是雨,另一半就是竞品恶意搞事。消费者还真分不清,最后都信了网上的声音,可你网上能信几分?前阵子还出了那么多的“AI写稿”胡编乱造,这些“批量黑帖”十有八九也是半自动脚本在造谣。
你说极狐有没有问题?可能真有点,但不到百条黑帖一起刷,除了铺天盖地增加流量,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会影响消费者信心。大家买车其实就是钱包和心情的事,钱包愿不愿意花,心情愿不愿意相信。一旦这种网络谣言流行起来,好车也硬生生拉成“门外汉”,再牛的技术也架不住一波莫名其妙的负面稿。
公关大战越演越烈,成为现在车圈的奇观。不仅拼实体,技术、销售,更拼谁能抢先占领顾客心智。可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买车不是越来越理性,反而被一大堆信息搞得越来越稀里糊涂。买车的时候还得分析真假新闻,还要推理“水军是谁”。那咱到底是买车还是考试?
话说回来,汽车这行业变化太快,车企、科技公司、新能源、智能网联你方唱罢我登场,谁都想借技术升级、数据狂飙、舆论赚钱、市场洗牌这一波风放大自己。可是终归还是要落到一件事上:产品本身值不值。华为和五菱合作再牛,问界订单再多,极狐品牌再怎么公关,最后都是一辆车要上路的事。你宣传了半天,服务跟不上、体验拉垮,没人买账;你订单再多,交付不及时,半年还没见车,消费者自然骂你;你公关再狠,风评一崩,半年后直接没人提你的名字。
现在的购车环境,说是智能科技带动消费升级,其实更像全民刷短视频、抢头条制造流量的比赛。每个新车上市,既有真高兴买到的人,也有真着急怕贵的人,还有一大堆手握键盘编故事的。我们被信息包围,理性没了,批判更少了,就剩下跟着数据“跟风”。
#所以我想问:未来车企和科技公司再怎么讲合作,最后是服务了谁?真的是为用户吗?还是为资本和流量做嫁衣?车本身该回归工具属性,还是被无限包装成“智能一体机”?订单数字和网络风评,到底是谁在导演,又是谁在买单?极狐被黑就该全是攻击,还是所有黑帖都值得一丝丝认真甄别?
你说现在智能化越做越深,AB面越来越明显。好的一面是大家都能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体验,用车环境也确实提升了不少;不好的一面是,随便哪个环节出点问题,马上就能被无限放大,真假消息都能成市场的判断依据。这种环境,如果不想办法改进,消费者迟早变成“听风派”,花钱像买彩票。车企呢,也永远都活在“公关大战”的焦虑里。
所以我真希望,不管是五菱和华为合作也好,问界销量爆表也罢,极狐被公关围攻更不用说,所有这些巨头名家的车,最终都活在用户的真实体验里。不要光靠数据造势,也别只靠流量带货,更不能靠舆论绑架销售。让用户买车自己决定,让产品好坏自己说话。实实在在、慢慢来,这才有点汽车行业的正经劲头。
最后再问一句,“智能化”是让我们更方便,还是让我们更模糊?你买车的时候,到底听谁的?数据、品牌、舆论,还是自己试一试。记住了,用自己的钱包和体验给产品打分,这才是终极的公平游戏。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