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一句话捅破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窗户纸:“三千万辆汽车卖出来的利润,不如日本丰田九百万辆的效益高。”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上,这位重庆市原市长亮出的数据像盆冷水,把所有人浇了个透心凉。
冰冷的数字更刺眼:丰田去年净利润2377亿人民币,中国19家上市车企全凑一块才850亿,连人家零头都够不上。卖三千万辆车的利润拼不过人家九百万辆,算到每台车上差距更大——丰田单车赚13万元,中国品牌平均才8000元,只有人家一个零头。更扎心的是,同样的国产车,运到海外能赚3万元利润,留在国内就只能卖8000元。
问题出在哪?国内恶性价格战快把车企榨干了。为了抢地盘,合资、自主、新能源、燃油车全挤在一条道上血拼,价格越压越低。有业内人士苦笑:“我们月销十万辆的喜悦,在人家看一眼利润报表时就烟消云散了。”供应链也拖后腿,丰田付款54天就能周转,国内车企却被170天以上的账期压得喘不过气。
但丰田的底气不只是效率。当中国车企困在本土厮杀时,丰田的全球棋局早就铺开了——北美、东南亚、欧洲多点开花。去年全球卖最好的单一车型RAV4狂销118.7万辆,中国品牌只有比亚迪挤进前十。人家不依赖单一市场,自然扛得住风浪。
被数据打醒的中国车企开始调转枪口。吉利喊出“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长安把高阶智驾成本砍到5000元塞进10万级车型,奇瑞干脆把混动专利免费开放。出口成了救命稻草:比亚迪在欧洲销量翻两倍多,5个月狂卖10万辆;奇瑞在中东稳坐头把交椅;吉利在东南亚增速超80%。这些海外订单的利润,是国内的三倍。
黄奇帆拆了部手机点破关键:6000元的手机,硬件成本最多3000,剩下都是专利和软件的“隐形价值”。中国车困在8000元利润的泥潭里,正因为缺了那“看不见的一半”。当广东工厂流水线上的新车驶向码头时,它们需要带走的不仅是产能,还有向价值链顶端冲锋的野心——毕竟,没人甘心永远用三千万辆车的汗水,去换别人九百万辆的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