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陷争议漩涡,是产品不行,还是被黑?

最近,只要一打开手机,感觉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小米汽车的消息,而且十条里有八条听着都让人心里发毛。

不是说这车漆面薄得像层纸,就是说开在路上突然就动不了了,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大问题层出不穷,好像这辆车一出厂就注定要“多灾多难”。

这就让很多正在观望,甚至已经下了订单的朋友们犯了嘀咕:雷军花了那么大功夫造出来的车,难道就这么不靠谱?

小米汽车陷争议漩涡,是产品不行,还是被黑?-有驾

这车刚上市就闹出这么多事,是不是真的不行啊?

还是说,这背后有啥别的事儿?

咱们今天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把这事儿看个明白。

首先,咱们得承认,网上说的那些问题,确实有一部分是真实存在的,但很多时候,一件很小的事,在网络上一传播,就变了味儿。

就拿那个让第一批车主挺头疼的“静电贴”来说吧。

很多人高高兴兴地把新车提回家,发现车上有些标签贴纸特别难撕,一撕就留下一大片胶印,得用专门的清洁剂费半天劲才能弄干净。

这事儿一发到网上,马上就有人带节奏,说小米连个贴纸都做不好,可见这车的品控有多差,细节决定成败,这车肯定不行。

听起来是不是挺有道理?

小米汽车陷争议漩涡,是产品不行,还是被黑?-有驾

但实际情况是,这些贴纸是工厂在生产线上为了做质量检查用的临时标记。

因为小米的汽车工厂是全新的,生产线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可能工人们也没想到这个标记贴这么顽固,给车主带来了不便。

这确实是小米在流程上的一个小疏忽,但要说它直接等同于整车质量不行,那就有点小题大做了。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件很贵的新衣服,发现上面的吊牌线头有点长,你会觉得这衣服的布料和做工都有问题吗?

小米发现这个问题后,也马上就改了,后面的车就没这个问题了。

一个可以立即纠正的小瑕疵,被无限放大成了一场“质量危机”,这味道就不太对了。

如果说贴纸的事儿还只是放大镜下的问题,那“召回”事件就纯粹是被人利用了大家固有的印象,在故意制造恐慌。

前段时间,小米官方发了个公告,说要“召回”一部分已经卖出去的小米SU7。

小米汽车陷争议漩涡,是产品不行,还是被黑?-有驾

一听到“召回”这两个字,很多人脑子里立马就警铃大作。

在咱们老百姓的印象里,汽车召回那可是天大的事,一般都是因为有重大的安全隐患,比如刹车可能会失灵,或者安全气囊有缺陷,需要把车开回店里进行大修。

所以消息一出,网上立刻就炸了,各种“小米汽车果然有硬伤”的言论满天飞。

可这次小米的“召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它根本不需要车主跑一趟修理厂,而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系统升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TA。

这跟咱们用的智能手机升级系统是一回事,晚上睡觉前在车里或者手机上点个“确认升级”,第二天一早车子的软件问题就修复了,甚至还顺带给你增加了几个新功能。

这次升级要解决的,也只是一个在特定低速情况下,车辆动力响应可能不够及时的小软件问题。

这本来是智能电动汽车的一大优点,能快速、方便地修复软件层面的小毛病,结果硬生生被一些人抓着“召回”这个词不放,故意忽略掉OTA升级这个事实,利用信息差来误导大家,让人觉得小米汽车出了了不得的大问题。

小米汽车陷争议漩涡,是产品不行,还是被黑?-有驾

这种玩法,就不是客观评价,而是有点不厚道了。

最让人气愤的,还是那些纯粹无中生有、恶意编造的谣言。

比如说,有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些视频,画面很模糊,标题却非常吓人,说什么“小米SU7发生碰撞后车门打不开,人被困在里面”。

汽车安全是天大的事,这种谣言一出来,杀伤力是非常大的,足以让任何一个想买这车的人望而却步。

但后来呢?

连央视财经都出来报道了,揭露了现在汽车行业里存在一种叫“黑公关”的乱象。

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专门拿钱办事,有组织地去攻击一些卖得好的汽车品牌。

他们用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是把别的车的事故视频张冠李戴,安在小米头上;有的甚至用人工智能软件,批量制造假的图片和视频,内容要多吓人有多吓人。

小米汽车陷争议漩涡,是产品不行,还是被黑?-有驾

小米作为汽车行业的新兵,一上来就成了“网红”,自然也就成了这些“黑公关”的重点攻击对象。

那么话说回来,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盯着小米不放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小米动了别人的蛋糕。

咱们来看一组数据,小米SU7正式交付的第一个月,就卖出去了七千多台,第二个月更是接近九千台。

要知道,现在的汽车市场竞争有多激烈,简直是“刺刀见红”。

小米作为一个后来者,一出手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等于是在一个已经很拥挤的饭桌上,硬生生挤进来,还抢走了一大块肉。

那些原本坐在桌上的人,心里能舒服吗?

当他们在产品、价格上占不到便宜的时候,最简单、成本最低的办法,就是在舆论上把你搞臭,让消费者对你产生怀疑,不敢买你的车。

小米汽车陷争议漩涡,是产品不行,还是被黑?-有驾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但往深了看,它伤害的是我们整个中国的汽车制造业。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汽车企业不把心思花在研发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上,而是天天琢磨着怎么在网上互相泼脏水、使绊子,最后会是什么结果?

结果就是内耗,是整个行业的信誉受损。

这不仅会让国内的消费者感到寒心,也会让“中国制造”的汽车在国际上的形象大打折扣,白白让国外的竞争对手看了笑话。

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大家在赛道上凭真本事一较高下,比谁的车更好、技术更先进、服务更到位,而不是在背后搞这些歪门邪道。

当然,咱们也得实事求是地说,小米汽车作为一个刚刚面世的新产品,肯定不是完美的,初期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也是在所难免的。

对于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用户的批评和建议是非常宝贵的,能帮助企业更快地成长和完善。

但是,善意的批评和恶意的中伤,我们必须分清楚。

作为普通的消费者,生活在这个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

看到那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充满情绪化的评论时,不妨先让子弹飞一会儿,多看几方的信息,不要轻易被带了节奏。

最终,一个产品好不好,还是要让市场和时间来说话,让真实的用户体验来做评判,这对于任何一个用心造车的新兴品牌来说,才是最公平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