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

这个场景你绝对见过,甚至有点熟悉:一间会议室,光线不算明亮,投影仪上反复播放着新势力造车的视频。里面主打的功能让在场的资深工程师啧啧称奇——“气囊可以自己选颜色、雨刷可以跟着音乐节奏摇、前机盖配防夹手功能,前备箱甚至能养鱼。”有的人忍不住笑出了声,觉得花架子没实际用,更多的人则低头假装认真做记录,实际上心里翻腾着: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会议里的广汽员工,也许正是你,或者是你的同事。他们用讥笑回应所谓的“创新”,自觉掌握了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至于气囊颜色——“安全件还能玩花样?”;雨刷摇摆——“蹦迪要不要配灯光?”;前备箱养鱼——“高压电池旁边养宠物,危险不危险?” 他们笑得其实很无力,因为底气正在动摇。

现实却比他们的调侃更具黑色幽默。广汽,2025年上半年营收421.66亿元,同比下降7.95%,归母净亏损25.38亿元——20年头一遭亏了钱。新势力们在用交互、个性化和所谓“科技新鲜感”吸引下一波消费者,而广汽的工程师们,把这些看做哗众取宠的小丑表演。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你要是外行,可能会觉得是传统车企“变慢了”,但事实远不止如此。因为市场不是比谁笑话讲得好,也不是谁技术最扎实——而是谁能真正反映用户的变迁。

旧的套路早就跟不上了。4S店售后那套“买定离手”,在用户心里已经变成“服务失联”;销售在面对新能源汽车的直营模式时手足无措。新势力车企的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直连用户,早已让传统流程丧失优势。至于什么“番禺行动”、提速降价这些对策,广汽也在学,急得像考试前的“题海大战”,可惜实际效果不见得能跟上成绩。

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有驾

传统车企的真正难题,是对“需求”的误读。当你把气囊颜色当成笑料时,其实就错过了用户渴望表达个性的机会;当你嘲笑雨刷联动音乐,其实就埋没了交互感与情绪价值;你说前备箱养鱼不安全,用户只会说——你怎么这么没想象力。这种认知的落后,比亏二十五亿更致命。

不妨看得再深点。现在的“买车”已经不是单纯的机械买卖,更像是一场用户体验的总动员。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里,谁能比谁更懂“生活”,谁就能活下去。这种乐趣和功能上的创新,不全是工程师的自我发挥,而是市场一步步倒逼出来的。你信不信,等90后、00后真的成了主力消费群体,“气囊选色”也许会成下一个标配。

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有驾
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有驾
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有驾

你瞧瞧现在油车和电车的对决。曾经二三十万的豪华油车,价格像温度一样直线下滑。一辆宝马五系,新车二十一万都能拿到手,降幅逼近十四万。你以为是车企突然良心大发?不是的,是电车普及让油车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价格逼到墙角后让油车没了脾气,品牌溢价也成了笑话。

再看二手车市场,市面上热门电车成了抢手货,油车商却“量贩式摆脱”,收车只收主流型号。曾经被追捧的“保值率”,在电车面前变成一张旧报纸,防水却不能防掉价。怪不得现在谁还敢加价买油车,转头就被电车用智能座舱、远程系统和低养护成本抢个精光。

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有驾

虚头巴脑的车型降价背后,都是市场自我迭代的必然。电车没有非要逼死油车,但市场竞争这波就像一场“无声内卷”,谁抓不住用户心理,谁成本见红,谁就只能跌落神坛。传统企业还在笑新功能“土味”,可土味却真香。反过来看,比亏损数字更难修复的,是观念的落伍——这个伤口,无论财务怎么缝补都难止血。

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有驾
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有驾
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有驾

不是说电车一定技术更好,但电车的诞生把整个选车规则都打乱了。过去的油车牌子就是高价保障,现在在电车冲击下变成了“谁实惠、谁智能、谁个性谁赢”。广汽之流再讲品牌,效果还不如再多降点价。

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有驾

至于“番禺行动”,我只能说企业的自救永远都比舆论跑得慢。合作华为要做豪华电车,这事能不能真像投票时写的那样“扭转战局”?还不一定。技术可以学,合作可以搞,但理解用户需求这个课少考了十几道选择题,补起来其实最难。

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有驾
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有驾
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有驾

职业自嘲一下,干我们这个行,有时还真得承认,客户“养鱼”的奇思,比工程师自信的笑话更能决定明天的产品。从“理性安全刚需”,到“氛围感、个性表达、互动体验”,这中间的距离,是一个企业能不能活过亏损季的分水岭。

广汽上半年亏损,新能源创意多,油车降价压力大-有驾

无奈也好,讽刺也罢,这些五花八门的小创意,都是新势力们在用户生活里植入“第二基因”,传统车企靠老经验很难复制粘贴。一个傲慢的笑容,能比亏25亿更快让品牌跌入二线。

所以最后别问谁输谁赢了,市场的剧本早就翻篇了。真正让传统车企变亏的,不是新能源的不讲武德,不是用户花心变快。而是一种长期被惯养的观念惰性,对新事物的漫不经心,以及盲信“我们比市场懂得多”。

如果你还在会议室里嘲笑那些“土创意”,不妨想一想,“气囊颜色”是不是也能救救自己?开放地说,你愿不愿为了多一个气囊颜色,改变25亿亏损的结局?

你觉得,汽车的“创新”,到底是功能堆砌的笑话,还是踩准时代节拍的答案?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