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咱们这些年看多了国内汽车品牌的各种新闻,有时候真分不出哪些料是“鸡血”,哪些是实打实的本事。你说中国一汽,在自主品牌这块能够做出如今这样的成绩,到底值得夸耀么?值不值得咱们挥挥小旗子,为红旗、解放、奔腾鼓鼓掌?我寻思吧,这还真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先从根上说,为什么我们总是盯着自己的汽车品牌?是因为自家东西就一定好?当然不是。谁都知道,曾经国产车给咱们留的印象是啥?廉价、抄袭、没有灵魂,有点挣钱就想着用外国零件糊弄事儿,一说买车,大家还是想奔合资、瞄进口。可现实就是这么有趣:现在你问问身边的人,有多少已经把自主品牌放到购车清单的前几位了?为啥会变?是咱变了,还是车变了?
回头一看,像红旗、解放、奔腾这几块招牌,以前一说出来,多半觉得“这不就是过去的老字号嘛,是不是还能跟上潮流,能给我们点新鲜感”?结果人家用一连串的数据和奖项往我们脸上一拍,说什么斩获品牌价值榜第一啦、什么销量突破啦、什么走出国门啦,朋友圈里都是晒新车标的,谁敢小瞧?
但你说这些就够了吗?咱现在讲汽车,除了外在的“值钱”“值面子”,还有啥?无非就是技术呗。现在造车最值钱的是什么?说白了,还是技术底子,有没有自己的芯片、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有没有打通智能驾驶、有没有安全、环保的标准,这才是考验一个品牌到底“能不能长久”的关键。
比如说红旗品牌这些年推的那些车,光把照片拎出来,确实有那点“精气神”。可要只长得体面也没啥用,真正在国际上扛得住的还是看细节:发动机不是外面买的(当然也还在和外面合作,但趋势上要走自有技术路线),连车规级的芯片都做出来了,什么五纳米、什么智能驾驶平台,通通搞到家。以前我们仰视人家一辆BBA(奔驰宝马奥迪),心想啥时候能有自己的高端?红旗这些车子慢慢就能让你觉得,我家这车是真有点劲头,不是那种光包装的“土豪气”。
再看解放品牌,老早就是重卡领域的老大哥。以前搞商用车,还指望进口的外资货,人家说价格说涨就涨。现在不一样了,什么中重卡、什么新能源港口牵引车、智能车,咱们的技术吃得开,进门就能走一圈。你说肯不肯定?看看一串串出口数据,什么东南亚、中东、拉美全都有了。实际上,咱最牛的不是产品多,是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油冷电驱桥、纯电、混动、智能座舱都能做,而且是做出来就能量产、能落地的,这才叫本事。
至于奔腾,原来在自主品牌里有点小透明,现在硬生生“自我革命”:不单有全民小马爆款,还有各类获奖的设计和体验。啥叫转型?就是能认清形势,理顺自己,打破老的框架,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偷懒。奔腾胆子挺大,推广微型纯电,看准了消费升级和家庭副车需求,真要把老百姓的钱给赚实在了。品牌跨界小马宝莉,这事儿搁以前谁看得上?现在反而搞得花样多,市场更认,用户更喜欢。
所以问题来了,自主汽车品牌的“向上”路子到底靠啥?我们是不是该像几十年前那样,见啥都盲目膜拜,见新就吹?还是挖挖背后的“底色”,再来判断这股气能不能长进、不打折?
我的看法有几点,第一,别小看品牌沉淀对于信心的塑造。以前总说做民族品牌难,就是难在“自信”。你让所有中国人都觉得中国造的车值得掏腰包,有面子有里子,靠的是什么?就是十年、二十年、六十年坚持做一件事。红旗在国家重大场合亮相,不就给大家长脸嘛,这面子值钱,但给消费者打了一针信心:我的钱可以花得安心、光荣、实用。
第二,技术决定话语权。喊口号谁不会?做工艺、搞创新才是走得远。中国一汽这几年把电池、混动、智能化铺开,搞新能源、搞自研芯片,这不是国外愿不愿意卖给你的事,是我能不能有“自己的法宝”。只有技术、平台、架构这些牢骚牢靠掌握在手,哪怕将来遇到什么恶劣环境(比如外部打压、贸易壁垒),你都能自己挺住。
第三点,我觉得非常关键,就是产业链生态的自主化和联动。咱们“十四五”期间强调的一件大事就是整个汽车行业不是只看造车厂本身,所有配套、所有关键技术,甚至是像电池、电子、芯片、安全座椅面料都要自己摸爬滚打。过去怕啥?人人都怕卡脖子,谁料芯片断供、动力系统出毛病,哪天就让人骑到头上。现在不同了,比如一汽能组织上下游去弄供应链联盟,这个背后能不能带着全国无数零部件企业一起成长?我觉得是看得到的。
那么,自主品牌真能“向上”到什么高度?恐怕取决于能不能持续保持创新劲头。别把现在有点成绩就当成“到了顶”,全球汽车行业的洗牌只会更激烈,什么新能源、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每天都有新变化。你刚熬出头了,别人可能就有更快的软件更新、更好的AI算法、更实用的驾驶体验出来。国产车得有持续较真、较劲的精神:每一代车都是全新的,每一次应用都是全球最佳,否则很容易被“时代的车轮”碾下来。
更多人关心的,或许还是“高质量发展”、“民族复兴”这些口号到底离自己多近?别觉得太抽象。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能买到看得上、用得起、觉得踏实的自主品牌汽车,这本身就是一个“民族产业腾飞”的小证明。你说谁不喜欢自己的日子越过越体面呢?只要企业做得真心实意,愿意为消费者着想,那就能走得远。相反,如果有一天企业沦为了忽悠人,只剩品牌传播没了产品更新,那老百姓也会用“脚”投票,毫不留情。
讲了这么多,其实没别的意思,就是想让大家别再对“自主品牌”抱着过去那种“搞笑、山寨、廉价”的成见。眼下的新一代自主品牌,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有了点儿“分量”,有的已经能与外资大厂“正面较量”了。我们当然不能把所有自主品牌一棍子打死,也不能盲目崇拜谁。真正能走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肯踏实搞研发、肯抢第一、肯把消费者体验摆在第一的企业。你可以不买红旗、不选解放、不用奔腾,但有了他们的“咬牙向上”,也许中国汽车可以再快一点出圈,咱们的钱包和生活才会更有选择。
你说这是不是好事?我觉得未必是光给企业打气,更重要是我们都要张一双“挑剔”的眼睛,盯着技术、盯着体验、盯着服务,让这些企业不敢自满、不能糊弄,这样走下去,中国自主品牌才会更硬气,也更值得喝彩。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