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盟正考虑推出一项新规,专门针对那些打算在欧洲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要求他们必须把自己的技术转让给欧洲的公司,还得用欧盟的产品和劳动力,甚至可能强制要求合资经营。
欧盟声称这是为了增强自己本土产业的竞争力,不过其实他们心里怕中国制造业太强,怕把他们压过去。其实呢,现如今全球制造业的格局早就不一样了,用政策壁垒想保住自己产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以前欧洲公司靠技术优势,在新兴市场还能赚不少钱,可如今技术核心和成本优势都变了,仅凭行政命令想打造真正的竞争实力,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
而且,这套规矩还不太合规,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也没有尊重知识产权。如果每个人都用这招,你搞你的壁垒,我设我的限制,全球产业链就得散成碎片,最终谁也跑不掉,欧盟自己也会受到拖累。
再者,中国制造业也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咯,我们有三大优势,欧盟想学都学不到。比如说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拿电池行业说事儿嘛,中国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超过5%,能量密度大概每三年就能翻一番。
欧洲公司平均得五年左右才能研发出一代新技术,跟不上节奏啊,比如固态电池,欧洲还没搞定量产呢,咱们的下一代技术都已经准备妥当了,这种封锁根本起不到作用。
说到成本管控,我们可不是靠某个环节便宜了事,而是整个产业链像是一条缠绕紧密的绳子,从矿产开采到回收利用,每一步都配合得特别顺畅,结果就是电池的制造成本比欧洲低40%。
就像台积电在台湾的产业链,倘若把工厂搬到美国,失去了原本紧密的配合,成本反而难以降下来。欧盟让中国企业在当地采购,可供应链配套跟不上,最后只会导致整体成本越堆越高。
再说市场反应速度吧,中国企业早就练出了一套“预判-研发-落地”的快节奏流程。拿汽车行业举例,中国的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更新,比欧洲快了一代,从研发到上市,所用的时间能缩短一半。
要真觉得欧洲市场不好做,咱们一下子就能转战东南亚、拉美这些地儿,挺灵活的,没必要在一个篮子里全灌死。
要说最重要的,欧盟这政策不仅没法遏制咱们,还可能自 tink坑自己,2024年欧洲制造业外资流入已经减少了18%,俄乌冲突让能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本来外资就不怎么愿意投了。
现在又出新规,原本中国企业打算在欧洲投资700亿美元建电池厂,比如宁德时代的匈牙利工厂,要真要硬性交技术、强制合资,这些资金肯定会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至于欧洲自己那边的制造业,问题就不少了。德国的电池公司因为能源费用贵,产品碳排放又超标准,被自家新政策打上了“脏电池”的标签,基本上就没啥竞争力了。
法国制造业的PMI已经掉到48.1了,明显就在收缩状态,哪还有能力为中企提供既符合成本又稳定的供应链?让中企用他们那些没竞争力的东西,根本就是把自己的问题扛到别人头上,最后只会把中企逼走,导致本土产业变得更加空心。
这样一来,反倒会让欧洲的企业变得懒散,没有压力推动它们去竞争,谁还会舍得花力气搞创新?最终只会陷入“靠政策庇护-不求突破-越变越弱”的恶性循环。
中国制造业嘛,早年在美国封堵技术的时候,反倒在航空、人工智能这些方面搞出了不少突破。欧盟这一招,说不定还能促使咱们的技术水平再往前迈一步。
目前全球的制造业其实不是你输我赢的较量,合作才是发展之道。要是欧盟真心想让产业更强,倒不如好好意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在研发和供应链上多多努力,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竞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