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售一辆亏损十二万,海外市场仅占四成,国产新能源的实力何在?

中国的新能源车行业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不断刷新销量记录,挺得挺快的,挺得挺猛。可有个有趣的事情也就出来了:这个被寄予“经济新引擎”厚望的产业,在运转逻辑、市场表现,甚至风险方面,和之前曾经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房地产行业,彼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政策的依赖到资本的疯狂涌入,再到各行各业纷纷跨界加入,直到终端市场出现各种乱象。一路走来,这些相似的套路让不少人开始担心:“汽车新能源会不会重蹈房地产的覆辙?”

每售一辆亏损十二万,海外市场仅占四成,国产新能源的实力何在?-有驾

新能源汽车和房地产,底层逻辑太像了

谈到这两个行业的相似之处,很多人只注意到表面上的营销手法或数据造假,其实深挖下来会发现,它们在根本的运营逻辑上更像是在“照镜子”。这种相似并不是巧合,原因主要在于这两个行业刚起步的时候,都特别依赖“政策带来的好处”以及“资本注入的杠杆”,因此逐渐形成了类似的商业生态圈。

这两个行业都靠“政策喂养”长大,实际上最关键的共同点就是“奶瓶经济”。房地产之所以能繁荣,归根结底得靠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他们低价出土地卖给房企,赚差价,用这些钱搞城市建设,拉动经济。同时,放宽信贷也帮房企借钱。而在新能源车行业,快速扩张也全仰赖政府的“输血”政策,让它们得以迅速成长。

从2010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车开始补贴,最高补贴达到6万块,像这样的大力度吸引了不少企业入局。再加上免税、牌照优惠和地方招商补贴,整个行业基本都依靠政策支撑,一旦没有这些扶持,就难以成长成型。

每售一辆亏损十二万,海外市场仅占四成,国产新能源的实力何在?-有驾

这个模式的问题在两个行业都一样:房地产因为土地政策放开,不少开发商当年就“囤地不开发,等着涨价”;而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是因为补贴,2016年出现了“骗补事件”,72家车企搞“电池拆装重复申报补贴”、造出没有电机的空壳车来骗钱,总共骗走了将近百亿的补贴,这些都是政策红利太多带来的一种畸形局面。

资本操作的“杠杆依赖症”让这种现象越发明显,房地产的基本套路就是“拿地-抵押给银行-借钱-然后再拿地”这个循环,靠土地抵押套取银行资金,借助高杠杆搞规模扩张;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打着“科技创新”的旗号,实际上走的资本路线和房地产也差不了多少。

这招可不是独家秘籍:一个新兴品牌用200亿的注册资金,硬是撬动了整整2000亿的投资,创始人还毫不遮掩地说“用银行的钱来赌未来”。

有家汽车公司把电池研发的花费算进了资本支出,用会计技巧来掩饰经营现金流,这套路跟2009年房地产企业那套“明股实债”没两样,都是靠杠杆扩大规模,根本不是靠正规经营赚的钱。

每售一辆亏损十二万,海外市场仅占四成,国产新能源的实力何在?-有驾

更让人觉得揪心的是,这两个行业都带着一种“凑热闹”的心态和“只想着快钱”的心思。房地产最火的时候,出现了个奇怪的现象:全民都在搞地产,比如空调厂格力、家电巨头美的、牛奶企业伊利,甚至那些小电机制造商,大家纷纷跨界加入房地产行列,根本没有打算长久经营,只是想着从土地和房价涨快的钱中捞一笔。

眼下,新能源车行业也上演着差不多的戏码。从家电大牌到手机厂商,从互联网企业到传统制造企业,不管有没有真正的汽车研发和生产能力,大家都想在新能源赛道里分一块蛋糕。

这些跨界企业大多没有多少技术沉淀,基本上靠“找代工+玩资本”过日子:成立公司、包装品牌、吸引投资、找传统主机厂帮忙代工,推出一款车就急着卖,快点收回资金。有的甚至用这钱填补其他业务的亏空。这种“赚快钱”的心思,跟当年房地产跨界玩家没啥两样,最终造成行业资源分散,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每售一辆亏损十二万,海外市场仅占四成,国产新能源的实力何在?-有驾

新能源汽车行业,好多危机已经冒头了

要说“模式像”可以理解为两行当的基础,但“风险也相似”才是真正让新能源车行业现在头疼的问题。随着补贴政策收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那些曾经在地产行业遇到的“产能过剩卖不出、终端销售难、赚不到钱”的问题,现在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重演。而且,由于行业不同,有些风险还更难发现、更复杂。

终端市场出现的“虚假繁荣”就像房地产库存危机一样。房地产供大于求时,为了冲业绩,开发商会搞“员工内购”或者“首付分期”的套路,制造出卖得挺好的假象。实际上,很多房子都是被中介或投资客囤着的,并不是真正有购房需求的人买的。

现在,新能源车行业也遇到了“库存堆成山”的麻烦。据2025年的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的库存系数已经达到3,远远超过1.5的警戒线。这就意味着,经销商手里的车至少得四个月才能卖完;更让人担心的是,动力电池的产能利用率还不到40%,好多生产线都闲着没开工呢。

每售一辆亏损十二万,海外市场仅占四成,国产新能源的实力何在?-有驾

为了解决库存问题,行业搞起了“0公里二手车”产业链:经销商为那些还没卖出的车批量挂牌、投保,把这些数据算作车企的“已售”数量,拿到返利,然后再把这些“新车”以低价卖给贸易商,打包成“零公里二手车”进行甩卖或出口走人。

这种手法跟房地产里的“虚假网签”或“捂房等待涨价”套路没啥不同,都是靠数据作假来掩饰需求不够,结果最后导致市场终端的价格混乱,经销商也变得越来越难赚到钱啦。

盈利模式走不长远,成了两个行业都不可忽视的致命缺陷。过去房地产靠“快周转加房价上涨”赚快钱,但随着调控政策越来越严、市场渐趋饱和,排名前十的房企平均利润率都跌破了2%,“卖一套房都赚不到煎饼果子的程度”已变成常态。

如今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陷入了“赔本赚吆喝”的窘境,据业内估算,未来每卖出一辆新能源汽车,企业平均要亏掉12万元左右。其实,这亏钱的原因跟房地产行业差不多:房企为了维持现金流,用“快周转”的方式卖房,结果导致房子质量变差、成本失控。

每售一辆亏损十二万,海外市场仅占四成,国产新能源的实力何在?-有驾

各家新能源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陷入了“价格战”中,还为了应付地方政府的“产能指标”,盲目扩张生产线,完全不顾产品的研发和成本把控。

得提醒的是,这两个行业的盈利模式都偏离了本业:房地产靠“卖房+物业+金融”等多元化收入,新能源汽车则依靠“资本市场融资和政府补贴”来输血。一旦融资受阻或政策扶持减弱,盈利危机就会集中爆发。

海外市场难以打出局面,导致行业风险加大。与房地产只能在国内出售不一样,新能源汽车本该能“出口谋外汇”,这也是国家把它作为“战略产业”的一个关键原因。

不过,实际的数字让人挺忧心的:到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的新能源乘用车达到了772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吸收了527万辆,占比68.3%。可是在海外市场上,中国品牌只拿到31万辆的份额,也就是说海外市场中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只有12.7%,折算下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只有4%左右。

每售一辆亏损十二万,海外市场仅占四成,国产新能源的实力何在?-有驾

像这种“国内牛、国外弱”的局面,虽然跟房地产“只专注国内市场”不完全一样,但本质上的风险其实差不多:房地产“房子不能随意流通”嘛,没法出口,最后只能靠国内市场来消化那些过剩的产能,结果可想而知,泡沫就会破裂。

虽然新能源汽车可以出口,但因为“品牌缺乏认知”“国外服务跟不上”“存在贸易壁垒”等难题,想打通海外市场就挺难,最后只能在国内市场内部拼杀。等到国内市场到达顶峰,比如2025年渗透率超过40%的时候,再加上海外没有新突破,整个行业就可能遇到比房地产更麻烦的“产能过剩加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

别走房地产的老路,得走可持续的路子

跟房地产类似的风险摆在面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可没打算走老路。相比于“土地有限”以及“人口红利快要用尽”这些死结,新能源车行业有着“技术升快”“能拓展国际市场”以及“政策导向清晰”等优势。

要搞出个新局,关键在于别再走“房地产式增长”的老路子,要打造以“技术革新”“市场准则”为核心,再加上“全球竞争”这套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得给各路参与者指个明白的方向,弄清楚怎么走。

每售一辆亏损十二万,海外市场仅占四成,国产新能源的实力何在?-有驾

对这个行业来说,打破“靠政策”以及“资本炒作”才算是转型的第一步。新能源汽车行业得搞清楚,政策补贴实际上就是帮市场打开局面,不是长久靠财政撑着。房地产的经验告诉咱们,太过依赖政策的好处,会让企业失去本身的竞争优势,一旦政策退潮,危机就来了。

因此,汽车厂商得把注意力从“争补贴”以及“炒资本”这块转走,转向“专注核心技术开发”。一方面加大在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些关键技术上的投入,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另一方面,可别照搬房地产那套“先产出来再找销路”的模式,要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来开发产品,别盲目扩张、搞浪费。就像比亚迪一样,凭借自主研发的电池、电机和电控,整合产业链,再精准瞄准10-30万元的主流市场。在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还能盈利,这也说明“依靠技术,加紧跟市场节奏”确实行得通。

从市场上的玩家来看,各位得有各自的应对之道。对普通买家来说,选车别只盯着“政策补贴”或“品牌花招”,更要看企业“到底有没有 real 技术”以及“能不能坚持走下去”。

每售一辆亏损十二万,海外市场仅占四成,国产新能源的实力何在?-有驾

如今市场上,有些跨界进入新能源车领域的公司,没啥核心技术,就靠宣传和资金支持撑着。到行业洗牌时,估计很可能会被淘汰掉。有业内人士预测,到2030年,在目前129个纯电和混动品牌中,能在经济上站得住脚的不到20个。

所以呢,购车的时候不能只盯着续航、安全这些性能,还得多留意一下车企在研发上的投入、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以及售后网点的多少。别到了企业出问题、车跑坏了,没人维修的地步,那就麻烦大了。

投资者得换个角度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估值了。这几年,资本市场把它当成“高科技跑道”来抬高估值,却忽略了它“根本是制造业”的本质。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还是“控制成本”和“规模化降价”,别被“炒概念”迷惑了。

眼下行业里“库存积压”和“不盈利”的状况,归根到底是估值和实际情况不符。这时候,投资者别像炒房一样抱有“盲目押注”的心态,要重点关注企业的“真实销量”、“毛利水平”和“现金流状况”,不要被那些“虚假数据”或者“资本故事”给糊弄了。

每售一辆亏损十二万,海外市场仅占四成,国产新能源的实力何在?-有驾

像特斯拉一样,虽然估值挺高,但靠上海工厂超过90%的产能利用率,以及电池成本比2019年降低了40%,依然能赚到钱。这样“按照制造业思路”运作的方法,才是投资新能源车的真正关键依据。

从政策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得换换“招商引资”的思路了,不要再沿用靠卖地挣钱的老路子。现在,有些地方为引进新能源车项目,就盲目给土地优惠、免税,甚至对车企的产能指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呢,行业内出现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情况。

未来呢,地方政府得把招商的重心从“引进多少工厂”转向“构建产业链生态系统”。比如呢,围绕核心的汽车企业,聚合电池、零部件、回收等配套产业,别让车企一边圈地一边只“打酱油”,投机取巧不搞实事。还得设立“产能利用率”“研发投入”等考核标准,保证他们不只是盖房子,不真正搞生产。

国家层面得多帮忙,推动车辆新能源出口,借助“一带一路”的合作平台,推东南亚、非洲等地建厂,帮企业打破贸易的壁垒,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这么一来,也能缓解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每售一辆亏损十二万,海外市场仅占四成,国产新能源的实力何在?-有驾

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支撑经济的产业不能依赖“钻政策的空子”或“加大杠杆”来维持,房地产的调整已经敲响了警示钟。

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领域,新能源汽车行业既迎来了“技术革新”和“国际市场”的机遇,也面对“走老路的惯性”和“风险累积”的压力。能否摆脱“房地产式增长”的陷阱,不光关乎行业的生死存亡,还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行业里的从业者需要回归制造的本质,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突破;普通大众和投资者要保持理性,看清行业背后的真实逻辑;而政策制定者则得在“扶持”和“监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带领行业朝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