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有件大事,估计不少人都听说了,就是那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产品牌,日子好像过得相当艰难。
网上到处都在传,说它成了“车圈的恒大”,要裁员两万多人,一天就亏一个亿,甚至还有人翻出陈年旧账,说日产高管以前瞧不上中国市场。
这些消息听着一个比一个吓人,一个这么大的国际汽车品牌,怎么突然就走到了这一步?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首先,咱们得看看日产现在到底有多惨,这可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实实在在的数据的。
就拿它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东风日产来说,这可是日产全球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想当年,东风日产那是何等的风光,一个月卖个十几万辆车跟玩儿似的,尤其是那款叫轩逸的轿车,常年霸占销量排行榜的冠军宝座,是很多人家里的第一辆车,也是马路上跑得最多的网约车。
可现在呢?
最新的数据显示,东风日产的月销量已经跌到了两万辆以下,这个落差,简直就像从珠穆朗玛峰直接掉到了马里亚纳海沟。
车卖不出去,工厂自然也就没活干了,所以前段时间,东风日产在武汉的工厂就直接宣布关停了。
这还不算完,放眼全球,日产计划要砍掉将近五分之一的产能。
销量崩了,工厂关了,这财报能好看吗?
当然不能。
算下来,日产现在平均每天的亏损额,换算成人民币,高达一个亿。
这个数字,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但对一个曾经的汽车巨头来说,这就是它每天都在流的血。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
好端端的车,怎么就没人买了呢?
问题就出在“好端端的”这四个字上。
日产的车,在过去那个时代,确实是好车,省油、耐用、毛病少,这些优点让它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但是,时代变了,消费者的需求也变了,可日产好像还活在过去。
我们还是拿轩逸来举例子。
这款车最大的问题就是“老”。
它的那套内饰设计,基本上缝缝补补用了快十年了,中控台上一块小小的屏幕,旁边还固执地留着一排塑料实体按键,整个车厢里充满了浓浓的过时感。
你再扭头看看现在咱们国产车,十万块钱的比亚迪秦PLUS,中控是一个能旋转的超大屏幕,车里的语音助手能陪你聊天,还能K歌、看电影。
这么一对比,轩逸就像一部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老人机,而国产车已经是功能齐全的智能手机了。
你说现在的年轻人,从小玩着智能手机长大,他们会怎么选?
燃油车跟不上潮流,那日产的电动车做得怎么样呢?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日产其实是全球最早开始搞电动车的企业之一,它的那款叫“聆风”的电动车,曾经是全球销冠。
按理说,它在电动车领域应该有很深的技术积累才对。
可它在中国市场推出的重磅电动车艾睿雅,却成了一个笑话。
这车上市前宣传得天花乱坠,说是花了上百亿研发,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
结果一上市,大家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续航里程“虚得厉害”。
官方标称能跑五六百公里,可实际开起来,能跑个三百多公里就不错了,冬天开暖气再打个折。
这种续航表现,别说普通家庭用户了,就连整天在路上跑、最看重续航和成本的网约车司机都直摇头,嫌它跑不了几单就得找地方充电,太耽误工夫。
产品力跟不上,智能化更是短板。
现在的人买车,尤其是年轻人,坐进车里第一件事就是玩玩车机,看看屏幕流不流畅,语音助手聪不聪明。
可日产车里的那套系统,芯片还是好几年前的老型号,点一下屏幕半天没反应,卡得像看PPT。
销售人员自己都说,经常有年轻顾客一听这车机配置,二话不说,转身就去隔壁看华为的鸿蒙座舱了。
产品之所以会落后于时代,根子往往在企业的管理上。
日产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它在中国广州花都,有一个规模巨大的研发中心,里面有四千多名中国的工程师。
这些人最了解中国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车,最懂中国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功能。
他们加班加点,设计出了很多符合本土化需求的方案。
可问题是,他们没有决策权。
最终拍板的,还是远在日本横滨总部的那些高管们。
中国团队绞尽脑汁做的设计,一份报告递上去,经常被日本总部以“不符合日产的全球统一风格”或者“成本太高”为由给否决掉。
这种僵化又傲慢的管理体制,就像一根绳子,死死地捆住了日产在中国市场的手脚,让它错失了一个又一个机会。
至于那个“不需要中国市场”的传言,虽然可能不是原话,但它确实反映了日产高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市场变化的轻视和误判。
他们可能觉得,凭借着“技术日产”的金字招牌和过去积累的口碑,就能一直高枕无忧。
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在这里,速度就是一切,用户体验就是一切。
当我们的自主品牌以“半年一小改,一年一换代”的速度飞速迭代时,日产还在慢悠悠地规划着“三年推出十款新车”的计划。
这个速度,在今天的中国市场,早就跟不上了。
现在,日产宣布裁员、减产,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止血”。
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真正的问题,不是工厂太多,也不是员工太多,而是它的产品定义权已经旁落了。
过去,是这些国际大牌来定义什么是好车,我们消费者跟着选就行。
而现在,定义权已经转移到了那些更懂用户、反应更快的中国品牌手中。
对日产来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降价促销就能解决的危机了,而是一场不彻底改变自己就可能被市场彻底淘汰的生死之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