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销量颓势难挽,广汽埃安何以破局?

如果一家车企连续三个月销量环比下跌,但它的工厂却在满负荷运转,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你会觉得这是危机,还是某种你看不懂的“反向操作”?

这不是假设,而是广汽埃安正在经历的真实剧本。2024年7月,新能源车市整体回暖,比亚迪、理想、零跑纷纷报出双位数增长,而埃安的销量却再度下滑,同比跌幅超过15%,环比也未能止跌。这已经是它连续第四个月销量走低。表面看,这像是一场失控的滑坡;但深入产线、渠道与战略层,你会发现,埃安可能正在下一盘比“卖车”更大的棋。

一、下滑≠溃败:数据背后的结构性调整

先看一组常被忽略的细节:尽管销量下滑,埃安7月的终端上险量与交付量差距明显缩小,部分热门车型如AION Y Plus甚至出现“等车30天”的情况。这意味着什么?它的库存压力其实在减轻,渠道正在从“压货式冲量”转向“订单驱动生产”。

这背后,是埃安在主动“踩刹车”。过去几年,它靠B端网约车市场快速起量,2022年一度冲上年销30万辆,但B端占比过高也带来了品牌廉价化、残值率低、用户口碑弱的副作用。2024年,埃安明确提出“去网约车化”战略,砍掉大量低利润的出行公司订单,转而聚焦个人用户市场。

7月销量颓势难挽,广汽埃安何以破局?-有驾

结果就是:短期销量数字难看,但单车均价提升了12%,个人用户占比从43%升至61%。这是一次典型的“换挡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期。

二、别人卷价格,它卷技术:Hyper系列的“高风险押注”

当几乎所有新势力都在打价格战时,埃安却把重注押在了高端技术品牌Hyper(昊铂)上。2024年,Hyper GT和SSR两款车,一个主打800V超充+后驱性能,一个直接上纯电超跑,定价30万到130万元不等。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接地气”?但数据很诚实:Hyper GT在7月交付超2,000台,订单排期已到9月。更关键的是,它搭载的“夸克电驱”系统,实现了电机体积缩小30%、功率密度提升40%,这项技术已经开始反哺AION系列。

这就像当年特斯拉用Roadster证明电动车可以高性能,再用Model S打开市场。埃安想用Hyper树立技术标杆,再用技术下放拉动主流车型的竞争力。风险极高,但一旦成功,它就不再是“网约车专属”标签下的平价品牌,而是真正具备技术话语权的玩家。

7月销量颓势难挽,广汽埃安何以破局?-有驾

三、渠道之困:从“广撒网”到“精耕细作”

另一个被忽视的变量是渠道改革。过去,埃靠“直营+经销”混合模式快速铺店,高峰期全国超500家门店。但2024年起,它开始大规模优化低效门店,关闭或合并近80家,同时将资源集中到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

一位前经销商告诉我:“以前一个月能拿50台车配额,现在只有20台,但利润反而高了。”因为车好卖了,客户主动上门,不再需要靠低价促销拉客流。

这种“瘦身”短期内必然影响销量基数,但长期看,渠道健康度提升,品牌形象也更统一。就像苹果从杂货铺式销售转向Apple Store,牺牲的是广度,换来的是体验与溢价能力。

7月销量颓势难挽,广汽埃安何以破局?-有驾

四、破局的关键:不是卖更多车,而是重构用户关系

真正让埃安有机会破局的,不是某一款爆款车型,而是一套“用户生命周期运营”体系。它正在做的,是把车主变成“品牌合伙人”。

比如,埃安推出了“能源生态闭环”:车主充电可用积分抵扣,积分来自日常驾驶行为、推荐购车、参与社区活动等;积分还能换超充服务、保养、甚至二手车溢价补贴。这套系统已经在广州、深圳试点,用户月活提升了40%。

再比如,它把Hyper车主组织成“超跑俱乐部”,定期举办赛道日、技术沙龙,甚至邀请他们参与下一代车型的调校反馈。这种归属感,是单纯靠降价换不来的东西。

五、未来的岔路口:它能成为“中国的特斯拉”,还是又一个掉队者?

7月销量颓势难挽,广汽埃安何以破局?-有驾

到这里,问题就变成了:市场愿意给埃安多少时间?

毕竟,蔚来、小鹏也在转型,理想更是把家庭用户吃得死死的。埃安的挑战在于,它既要摆脱“网约车工具”的旧标签,又要证明自己不只是“广汽的电动副牌”。

有人会说:“技术再强,卖不出去也是白搭。”可反过来看,如果一味追求销量,继续靠B端输血,它永远走不出低端循环。真正的破局,或许不在于7月卖了多少辆,而在于它敢不敢在下滑中坚持换挡。

所以,下一个问题值得深思:在新能源车从“政策驱动”转向“产品与品牌驱动”的今天,是短期的销量数字更重要,还是长期的品牌重构更关键?

7月销量颓势难挽,广汽埃安何以破局?-有驾

埃安的选择已经很清晰。至于对错,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很可能,等答案揭晓时,我们才发现,这场“下滑”,根本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一次静默的跃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