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YU7车型因系统故障及购置税政策问题,引发大量车主维权,引发广泛关注。
系统故障,锁单延迟:
6月26日,小米YU7开放预订,18小时内锁单量达24万台,引发抢购热潮。然而,部分车主在锁单过程中遭遇系统故障,提示身份信息错误、订单无法下单、定金重复支付等问题,导致锁单延迟,错失优先排产资格。更有车主反映,锁单后发现交付时间长达一年以上,甚至要到2026年才能提车。
购置税政策,车主损失:
小米官方并未明确告知车主,2026年购车需缴纳50%购置税,以及交付时间可能延至2026年年中的关键信息。这意味着,部分车主将面临额外购置税损失,增加购车成本。
车主维权,诉求明确:
车主主要诉求包括:
开放退定机会: 因系统故障或信息不透明导致锁单延迟或无法提车的车主,应开放退定机会,返还定金。
报销购置税及其他补贴: 对于因交付延迟导致额外购置税损失的车主,小米应承担相应责任,报销购置税及其他补贴。
保证2025年内提车: 小米应保证2025年内完成所有订单交付,让车主能够享受购置税政策。
友商“截胡”,竞争加剧:
小米YU7的交付困境,也让其他车企嗅到了机会。多家车企纷纷推出政策,承诺购买本品牌车型,可补偿消费者小米YU7的5000元定金,争夺订单。
产能不足,亟待提升:
交付困境背后,是小米汽车相对销量而言捉襟见肘的产能。目前,小米一期工厂年产能为15万辆,二期工厂预计今年7月才能全面启动。24万锁单量已透支了二期工厂直至2027年初的全部产能,产能不足成为制约小米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小米汽车,如何突围?
面对车主维权和友商竞争,小米汽车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产能,缩短交付周期,并积极与车主沟通,解决车主的合理诉求,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立足。
小米YU7事件,也给其他新势力车企敲响了警钟。 预售模式存在风险,车企需要做好技术准备和产能规划,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