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朋友聊买车,聊着聊着画风就偏了。一个刚提了某新势力的车主苦着脸说:“车倒是挺智能,可上周在高速上突然断网,导航黑了,音乐也听不了,空调都调不了——你说这算哪门子智能?”我一听,这不是个别现象啊。最近哪吒车主集体吐槽“断网”上热搜,好多人直呼“智能车没网,跟板砖有啥区别?”这事儿听着挺玄乎,但细想一下,咱们花二三十万买台车,不就图个智能、省心吗?结果连最基本的联网都保障不了,是不是有点“打脸”了?
你说这年头,车要是没个大屏、不联网、不能OTA升级,谁还愿意掏钱?可问题来了——智能车的网,到底是谁的锅? 是车企买的流量到期了?还是运营商信号不行?又或者车机系统自己“抽风”?现在不少车企为了吸引用户,前期送几年免费流量,等你用习惯了,服务到期,续费贵得离谱,直接“劝退”。更有甚者,连通知都没一个,说断就断,车主一脸懵。这哪是智能?这是“智障”吧!
咱们今天就拿哪吒这波“断网劫”当个引子,好好唠唠这智能车的“网”到底该怎么算这笔账。
先说说哪吒这车。这几年哪吒算是支棱起来了,尤其是哪吒U和哪吒S,主打性价比,配置堆得挺高,L2级辅助驾驶、大屏、语音控制全都有,百公里加速也干到了5秒级,账面数据看着挺“顶呱呱”。外观设计也不再是“老咕噜棒子”,溜背造型、贯穿式灯带,晚上开出去也算个“出片利器”。关键是价格,十五六万能拿下一台续航500公里以上的纯电SUV,真香不?
可问题就出在这“智能”二字上。车机系统依赖网络,导航要网、语音要网、远程控车要网,甚至连空调都要靠云端指令。一旦断网,这些功能直接“下线”。有车主反映,哪吒的车机系统在信号弱的区域反应慢,甚至卡死,这说明车机优化和本地算力可能还不够硬。你不能把所有功能都绑在云端,万一网断了,总得让车能“喘口气”吧?
再说说这“网费”问题。哪吒早期车主享受免费流量,但现在陆续到期,后续怎么续?费用多少?有没有透明公示?很多车主表示“一头雾水”。相比之下,咱们看看人家小鹏。小鹏的车机系统本地化做得就相对扎实,导航能缓存,语音识别部分功能支持离线操作。而且人家明确告诉你流量套餐怎么买,月费多少,还能按需订阅,至少让人心里有数。虽然小鹏的车贵个几万块,但这部分“软实力”确实更成熟。
再看看比亚迪。人家虽然被说是“技术宅”,但车机这块这几年进步飞快。DiLink系统支持多应用下载,像手机一样自由。而且比亚迪很多车型直接给你配了eSIM,自动联网,后台管理,用户几乎不用操心。虽然也有吐槽车机卡顿的,但至少“不断网”这点,做得比不少新势力稳。这说明,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投入愿不愿。
更离谱的是,有些车企把“断网”甩锅给运营商。可问题是,你是车企,用户是冲着你的品牌买车的,不是冲着联通或移动。你跟运营商合作,那也是你该搞定的事。用户买了车,结果功能说没就没,这责任你能推得掉? 这就像你买了台iPhone,结果苹果说“哎呀,你家WiFi不行,别怪我手机卡”——这逻辑成立吗?
还有人说:“不就是个网吗?手机热点不就解决了?”听着轻松,可现实呢?你总不能每次上车都手动连热点吧?夏天提前开空调?不行。远程查看车辆状态?不行。OTA升级?等你连上热点再说吧。智能车的便利,恰恰就体现在“无感”使用上,一旦需要手动干预,那“智能”就大打折扣了。
其实这背后,是车企对“智能”的理解偏差。很多品牌把“大屏+联网”当成了智能化的全部,却忽略了稳定性、可靠性和用户体验的连续性。你堆再多功能,不如保证基础服务不掉链子。三电技术再强,车机系统拖后腿,用户照样不满意。
再往深了说,这“断网”问题,暴露出的是商业模式的不成熟。车企前期靠免费服务吸引用户,后期怎么盈利?是该收网费?还是靠软件订阅?目前行业还没个标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能让用户当小白鼠,更不能玩“先上车后加价”的套路。
对比下来,哪吒的车本身产品力不差,空间够大,续航扎实,适合家用,算得上一台靠谱的“国民神车”苗子。可就因为一个“网”的问题,口碑直接被拖累。反观小鹏和比亚迪,虽然价格高点,但在系统稳定性和服务透明度上更让人安心。有时候,省几万块,可能后期要多花几倍的心力去折腾。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智能车的网费,到底该有个什么说法?是车企终身买单?还是打包进车价?或者推出灵活的订阅制?我觉得,至少得给用户一个明确的预期和选择权。不能等到服务到期了,才告诉你“要不加钱,要不就用不了”。
现在这行情,新能源车卷价格、卷配置,可别忘了,最基础的体验才是王道。你加速再快,颜值再高,断个网就“趴窝”,用户能买账吗?哪吒这次的“断网劫”,给所有新势力都提了个醒:别光顾着“上头”,得先把地基打牢。
话说回来,如果一台车智能得连网都保不住,你还敢不敢 fully trust 它?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你会考虑买一台“联网全靠命”的智能车吗?
要是你,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