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朋友修车,他边擦机油边嘀咕:这宝来去年居然还能卖四万五?我都觉得删库跑路都划算。这事让我琢磨了半天,二手车市场到底咋了?
话说,一辆2018款宝来,五万公里,报价四万五。新低配车才七万多点,这贬值幅度看起来怪怪的。照理说,五年车龄跑五万公里,不光折旧还有使用磨损,不可能只贬两万多吧?我当时心里有点犯嘀咕,怎么价格这么离谱?
我问同一市场的另一车贩:你这车贩售策略是啥?这价格谁敢放心买?他倒是坦率:咱们这行业,供应链上下游一通折腾,买家心理也复杂。车源稀缺,况且这车况真不错,保养全记录,那个发动机养护挺难的。我这才回忆起供应链的尴尬,就像装一台手机,关键零件缺货,组装半成品往往面貌全靠修,车子也一样。一旦缺了优质配件,整辆车的感知价值马上打折。
但回头说回来,其实我刚才说供应链的问题有点夸张,宝来这种车型零配件供应还是算畅通,倒是高级车型更可能遇到配件断货。毕竟合资紧凑车的零件流通快得很。这个思路转回,是想说明:不是所有涨价都能用供应链解释。
说句题外话,跟这位车贩讨论时,他透露一个小秘密:很多车主惜售情绪严重,不愿低价出手,尤其是车况好无事故的,买卖市场就这么僵。这不禁让我想起当年同行间的江湖话:好车放着也能等个年头,谁急谁亏大了。这无形中推高了底价。
我翻了下笔记,发现这位车贩的定价还考虑进了过户、整备成本这些小头费用。估算下来,单纯过户费加手续费就得花一两千块,再加上整备成本,四万五确实离心里价位没那么远。感觉这就跟买房说物业费和装修费,让人心有不甘但不得不接受。
但细想,这一两千其实更像隐形消费,如果能直接和买家透明沟通,或许能打破价格恐慌。毕竟买家不愿多掏钱,是心理预期和实际开销的博弈。
再说回车况,五万公里对宝来来说不算多,发动机保养状态好,整车无事故车漆,属于战斗力还在线的。就像我朋友说:这车开出去被一脚油门踩死不算太费心,烧油也是省的很。但我就纳闷了,轮胎和雨刮器的老化问题,轮胎如果买原厂配套的话动辄上千块,雨刮换个胶条几十块钱,可都是买家必须得掏的钱,这部分没算进去,买家心里不舒服。
这让我想起以前跟一个做售后配件的朋友聊过,他说零部件换件利润空间大,但销量跟着行情第一时间跌。二手车定价没那么多弹性,很多时候是靠这块套餐里的隐形利润支撑起价格。
讲点更乱的,顺便胡猜一下——不知道宝来价格这个水是不是老板自己在调控?毕竟厂家和经销商的二手渠道不算公开透明,有些厂家的二手车回购和认证政策影响着市场报价,可能让车价出现一定的虚高。我没数据,只是感觉——可能哪个厂商正鼓励多保值,不想让新车销量被二手车过度挤占。(这个猜测样本很少,不能太当真)
对比一把,当时我也逛过朗逸,年龄相近,五年五万公里,二手市场价格低不少,三万多到四万出头浮动大,车况稍差基本就能便宜大把。宝来显然保持偏高价态势,这也是买家吐槽的核心:同价位里,宝来不见得比朗逸耐用省心,但价格更死板,这就让人感觉不划算。
过程里,我对车贩子的说服力其实有点小膈应:他递烟、吹烟圈那一手太老套了,虽然不影响事实,可我心里那个这是真货感倒是多了几分。买东西,心理感知比真相重要多了。
那天看着路边同一款宝来试驾的车主问车贩:这车用下来后续配件贵不贵?车贩说:还好,宝来不是大众里最贵的,但也不能比国产车便宜。听着这句话,我自己心里又打了个问号:二手车价这么坚挺,配件跟不上去,长期是不是个坑?买家们真得先算算总成本,否则买了新车没心思,卖了旧车更心疼。
说到这,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看着合适,但花不开的二手车?现在日子咋就这么难过?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