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身边有个开小货车的朋友,去年纠结了大半年要不要换电动车,最后还是选了燃油款。问他为啥,他说县城就 3 个充电桩,有两个经常坏,拉一趟货要跑 200 多公里,电动的续航不够,加油 5 分钟就能搞定,总不能拉着半车化肥半路等充电吧?
其实很多人聊燃油车淘汰,都只盯着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街头,看着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就觉得全国都要进入 “无油时代” 了,但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多了。
首先得说个误区,很多人把 “政策禁售燃油车” 和 “燃油车彻底消失” 画等号,这真不对。就拿大家常说的欧盟 2035 年禁售燃油车来说,人家也不是一刀切,而是允许使用 “电子燃料” 的燃油车继续卖,这种燃料能降低 90% 以上的碳排放,本质上还是内燃机,但更环保。
我国也一样,海南说 2030 年全域禁售燃油车,可其他省份没跟进,反而强调 “节能汽车与新能源并行发展”,比如鼓励混动车型,还有 48V 轻混的燃油车,这些都不算纯燃油,但也没脱离内燃机技术。
为啥政策不直接 “一禁了之”?核心还是 “场景离不开”。就说商用车领域,2024 年我国重卡的电动化率才 12%,不是车企不想做电动重卡,而是真不实用。一辆电动重卡充满电要 4 个小时,续航最多 300 公里,可长途货运司机一天要跑 800 公里,总不能在路上充两次电吧?
而且电动重卡的电池重量就占了载重量的 1/3,拉货量少了,司机赚的钱也少了,谁愿意买?还有工程车,比如挖掘机、装载机,工作环境大多在工地,根本没充电桩,只能靠柴油动力,你说这种场景下,燃油车怎么淘汰?
再看偏远地区,绵去年去西藏旅游,发现街上 80% 以上还是燃油车。当地牧民说,冬天零下 20 多度,电动车续航能打五折,出门买个东西要走几十公里,半路没电了都没地方救;而且很多村子连电网都没完全覆盖,更别说充电桩了。
这种情况下,燃油车不是 “愿不愿意买” 的问题,而是 “能不能活下去” 的刚需。还有农村地区,2024 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燃油车保有量占比还是超过 60%,农民开的多是皮卡、微面,拉化肥、拉粮食,电动车型要么载重不够,要么充电不方便,所以哪怕新能源车补贴再多,大家还是选燃油车。
除了实用场景,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燃油车产业链的转型没那么快。我国有 12 万座加油站,要是全改成充电桩,单座加油站改造费用就要 50 万,总费用得 600 亿,这还不算后期维护成本。
而且加油站员工怎么办?全国有超过 300 万加油站从业者,他们大多只会加油、简单维修,要转去做充电桩运维,得重新培训,这个过程至少要 5-10 年。还有维修店,县城里的维修师傅大多会修发动机、变速箱,可面对电动车的电池、电机,根本无从下手。
有人可能会说消费者慢慢都会换新能源车,燃油车早晚没人买。但绵得说,很多消费者选燃油车,不是 “不懂新能源”,而是 “算过账”。就拿使用成本来说,大家都觉得电动车省钱,可要是充电不方便,经常用快充,成本就高了。
2024 年的数据显示,家用电动车用快充的话,每公里成本大概 0.3 元,和燃油车差不多;要是每年开得少,比如就开 5000 公里,电动车省的油钱,还不够抵消车价差价。还有二手车保值率,燃油车 3 年残值率大概 55%,电动车只有 40%,要是开 3 年就换车,电动车要亏更多钱。
而且燃油车,一直在搞技术升级,不是等着被淘汰。比如我国山西在试点甲醇汽车,用甲醇当燃料,续航能到 800 公里,排放比传统燃油车低 50%,而且甲醇价格比汽油便宜一半,加一次油才 200 多块。
还有丰田的 “氢内燃机” 技术,用氢气当燃料,排放只有水,2024 年已经在赛车场上测试了,未来可能会用到家用车上。这些技术都没脱离内燃机,却能解决环保问题,相当于给燃油车 “续了命”。
绵觉得,判断燃油车会不会被淘汰,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要结合实际需求、产业链、技术发展来看。未来 5-10 年,燃油车不会彻底消失,而是会 “退居二线”:在乘用车市场,新能源车会成为主流,但燃油车会保留在商用车、偏远地区、经典收藏这些领域。
简单说,就是 “多元共存”,而不是 “一刀切淘汰”。就像当年大家说 “胶片相机要被淘汰”,结果现在胶片相机成了小众爱好,还有人专门玩;“功能机要被淘汰”,可现在还有老人机、三防功能机在卖。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