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伙儿是不是都在聊一个事儿?
就是关于电动车的新规定,聊着聊着就有点让人心里发慌了。
好多人都在问,说现在是不是换电动车,就只能买雅迪、爱玛、台铃、绿源这四个牌子了?
工信部都点名了,别的牌子以后都不让卖了,这不是明摆着要搞垄断,逼着咱们老百姓花高价买车吗?
这消息传得有鼻子有眼的,搞得人心惶惶,好像不赶紧去抢一辆,以后就没得选了。
但是,咱先别急着上火,这事儿啊,其实是个大大的误会,里头的道道,咱们得坐下来,像拉家常一样,慢慢地把它说清楚。
首先,咱们得把这个最大的误解给解开。
工信部真的发文说,以后市场上只能有这四个品牌的电动车吗?
答案是:绝对没有!
这个说法,完全是把“表扬信”当成了“录取通知书”,性质可就全变了。
咱们可以打个比方,就像学校开学典礼,校长在台上念了一份“三好学生”的名单,表扬这些同学品学兼优,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那咱们能理解成,这所学校以后就只准这些“三好学生”来上课,其他同学都得收拾书包回家吗?
肯定不能这么想对吧。
工信部发布的那个文件,叫《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公告,其实就是这么个意思。
它公布的是第一批符合这个更严格、更高级新标准的企业名单,雅迪、爱玛它们就是这批“三好学生”,在研发能力、生产条件、安全管理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是行业的领头羊,国家把它们亮出来,是给行业树立一个标杆,意思是:“大家都看看,以后就得朝着这个标准努力!”而不是说:“关门!以后就这几家能干了!”
实际上,如果你愿意花点时间去工信部的官方网站上查一下,那个叫《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名单长着呢,上面有生产资质的企业成百上千家,远不止这四个。
那为什么新闻里老提这四家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名气大、卖得好,加起来占据了市场七成以上的份额。
记者写新闻,自然会挑最有代表性的来说事儿,就好比我们一说起喝饮料,脑子里冒出来的就是可乐、雪碧,但超市货架上明明还有成千上万种其他饮料。
所以,“垄断”这顶大帽子,扣得确实是有点太快了,也太冤枉了。
那既然不是垄断,为什么这次的新规定会引起这么大的震动,让大家都觉得风声鹤唳呢?
这就得说到这次新规矩,到底“狠”在哪儿了。
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了,得从咱们国家电动车的“前世今生”说起。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动车市场那叫一个“野蛮生长”,小作坊遍地开花,买点零件回来自己就能组装一辆车卖,车架牢不牢固、电池安不安全、刹车灵不灵,全凭老板的良心。
为了让车子跑得快,很多小厂子出厂就帮你把限速解了,一辆本该慢悠悠的电动自行车,愣是变成了在马路上横冲直撞的“小摩托”,安全隐患极大。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咱们国家电动车保有量超过三个亿,但光是去年一年,全国因为电动车引发的火灾就高达两万一千多起,这背后是多少个家庭的悲剧啊。
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再不出手管一管,那可真不行了。
这已经不单单是方便出行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共安全大事。
所以,被大家称为“史上最严”的新国标就来了,它给电动自行车画了三条红线:速度不能超过25公里/小时,整车重量不能超过55公斤,而且必须得有脚蹬子。
而现在这个《规范条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对造车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求企业的研发投入,每年不能低于营业额的百分之三。
你可能觉得3%不多,但对于那些一年到头只知道组装、贴牌,根本不搞研发的小厂子来说,这简直就是要了命了。
这就好比一场考试,不仅考你能不能把题做对,还要考你懂不懂解题的原理。
这么一来,就把那些只想赚快钱,不顾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小作坊,直接挡在了门外。
所以你看,这哪儿是“强买强卖”,这分明是国家在帮咱们消费者,把那些不靠谱的生产厂家给过滤掉,从源头上保障咱们的安全。
接着,咱们再聊聊大家觉得很奇怪的那些设计。
比如说,不是说新规不强制要求脚蹬子了吗,为啥雅迪、爱玛的新车上,还带着那两个不怎么用的脚踏板?
还有,铅酸电池的重量限制都放宽了,为什么绿源这些大厂,反而还在用更贵、更轻的锂电池?
这不是跟政策对着干吗?
其实,这正是大厂们在用心的地方。
那个脚踏板,它可不是个摆设,它是一辆电动车的“合法身份证”。
按照法律规定,有脚踏骑行功能的,才能被定义为“非机动车”,也就是我们说的电动自行车。
如果你自己把它拆了,那这辆车的性质就变了,在交警眼里就属于非法改装,是要被处罚的。
所以,厂家不是不想把它拿掉让车子更好看,而是为了让你能合法合规地骑在路上,他们“不敢”拿掉。
至于电池的选择,那就更有深意了。
新规定确实对传统的铅酸电池更宽容了一些,但你看,所有的一线大品牌都在主推锂电池。
这可不是为了清理什么旧库存,恰恰相反,这是在为未来做准备。
铅酸电池虽然便宜,但是它又重、寿命又短,而且回收处理不好还会污染环境。
锂电池呢?
它轻便,同样大小的电池能跑更远,使用寿命也更长,也更环保。
虽然现在买的时候贵一点,但这就像十几年前我们买电视一样,那时候液晶电视比大块头的老式电视贵多了,但你看现在,谁还会去买那种老电视呢?
技术总是在进步的,国家出台政策,也是在鼓励整个行业往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去升级。
大厂们选择锂电池,正是响应了这种趋势,他们是想把更好、更代表未来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
最后,咱们来谈谈最实在,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价格。
没错,很多人都发现了,现在去店里买符合新标准的车,确实比以前贵了三五百块,甚至更多。
大家心里犯嘀咕:不就是多了个手机解锁、多了个刹车充电的功能吗?
这些技术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凭什么涨价这么多?
价格上涨,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安全成本。
新国标要求车架要用更结实的材料,刹车性能要大幅提升,车里所有的电线都必须是阻燃的。
这些升级,每一项都需要花钱。
特别是电池,新的安全标准要求极其严格,从里到外都要经过穿刺、挤压、过充等几十项“酷刑”般的测试,确保它不会轻易起火爆炸,这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其次,是研发成本的投入。
前面说了,那3%的研发投入是硬性规定,企业花大价钱去研究新技术、新材料,这些钱最终肯定会分摊到每一辆车的价格里。
这和我们买手机、买汽车是一个道理,我们享受了更安全、更智能的科技,也需要为背后的研发成本买单。
最后,这也是市场“良币驱逐劣币”之后的一个正常现象。
当那些用劣质材料、偷工减料的廉价小厂被淘汰出局后,市场上的低价选择自然就少了,而那些用心做产品的大品牌,因为质量和安全更有保障,也就有了更大的定价权。
短期来看,我们消费者确实要多掏一些钱,心里会觉得有点“肉疼”。
但咱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想,一个告别了混乱和危险,迎来品质和安全竞争的健康市场,最终对谁最有利呢?
还是我们每一个骑车上路的人。
以前花一千五买辆杂牌车,可能提心吊胆地骑上一年就毛病不断,现在多花点钱买一辆合规的大品牌车,能安安心心地用上好几年,这笔账,其实仔细算算,并不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