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建设开源之都:智AI未来,生态共澎湃”论坛上发表的一番言论,在汽车行业及经济领域掀起波澜。黄奇帆指出,今年1 - 6月份中国汽车企业的产值利润率仅5%,去年三千万辆汽车卖出来的利润不如日本丰田900多万辆汽车的利润,这一对比数据引发广泛关注与思考。
从数据来看,中国已然是汽车生产与消费大国。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310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利润水平。据国海证券研究所研报,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归母净利润为1414亿元。反观丰田汽车,2024财年其归母净利润高达4.7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58.86亿元 ,净利润体量约为中国七大车企(长城汽车、北京汽车、比亚迪、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安汽车)总和的3倍。
黄奇帆的言论也引发了行业内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利润困境根源的深度剖析。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价格战激烈,这成为利润下滑的重要因素。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新车平均降价1.8万元,降幅9.2%;燃油车平均降价1.3万元,降幅6.8%。进入2025年,价格战仍在持续,今年1 - 2月就有28款车型降价,其中新能源车占20款,纯电动车型平均降价3.9万元,降幅17%。价格的不断下探压缩了车企的利润空间,部分头部车企在财报中披露盈利能力下滑,部分车企甚至连续多个季度处于亏损状态。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产业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及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丰田等国际巨头仍存在差距。丰田凭借其精益生产体系(TPS),在原材料成本上升时依旧能保持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拥有稳定的全球市场份额与用户忠诚度。相较之下,中国车企大多以国内市场为主,品牌国际化程度不高,在全球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此外,在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上,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但在电池续航、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上仍需持续突破,研发成本的高投入在短期内也影响了利润表现。
面对利润困境,中国汽车产业也在积极寻求破局之道。一方面,多家车企加大研发投入,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如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不断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与利润双增长;另一方面,车企也在拓展海外市场,长城汽车、奇瑞汽车等积极布局东南亚、欧洲等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汽车产业要提升利润水平,不仅要摆脱价格战的恶性循环,更需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品牌建设及国际化布局等多方面发力。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与技术含量,增强品牌溢价能力,拓展全球市场份额,逐步缩小与国际车企在利润上的差距,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黄奇帆的观点为中国汽车产业敲响警钟,未来产业的变革与升级迫在眉睫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