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豪华品牌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溃退似乎已成定局。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博穆近日公开表示,未来两至三年或将停止在华销售电动汽车,这一表态直指行业痛点——当中国本土品牌以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重构竞争格局时,传统豪强的固有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保时捷2025年一季度在华交付量同比骤降42%,仅售出9471辆,电动车占比虽达38.5%,却难掩整体颓势。
高价策略曾是保时捷维系品牌形象的护城河,但在新能源领域却成了双刃剑。其主力车型Taycan去年前三季度全球交付量同比腰斩至1.4万辆,中国市场起售价超百万的Taycan Turbo S与小米SU7 Ultra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以不足前者三分之一的价格实现相近性能参数。奥博穆坚称“驾驶能力无法相提并论”,却回避了核心问题:当消费者弄清楚真实需求,品牌溢价是不是只能是个伪命题?更值得警惕的是,宝马iX、奔驰EQC等竞品同样陷入困境,说明高端电动市场正经历结构性洗牌。
外资车企的反应机制滞后性暴露无遗。奥迪已推出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AUDI品牌及加长版e-tron系列,大众计划2027年前在华投放20款新能源车,而保时捷至今未推出本土化专属车型。这种战略迟疑与其全球资源分配矛盾密切相关:卡宴EV、电动718等核心车型仍坚持高定价,既不愿牺牲利润空间,又难以匹配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空间优化的核心诉求。反观蔚来、小鹏等新势力,通过高频OTA升级与全栈自研智能驾驶系统快速迭代,形成技术主导型竞争壁垒。
面对危机,保时捷宣布设立中国研究院被视为转向信号。但研发落地周期与市场窗口期的赛跑已进入倒计时——2024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后,增量市场正从“油电同价”转向“智价比”竞争。当问界M9单月订单破万、极氪007单周改款引发抢购潮时,传统车企的年度改款节奏显然难以应对。更深层矛盾在于:德国总部对电动化转型的保守态度与在华决策权的博弈,导致产品矩阵既无法对标特斯拉Model S的性能指标,也难复制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成本优势。
这场撤退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权力转移的本质。中国新能源市场早已不是简单的份额争夺,而是规则重写的战场——宁德时代掌握的电池供应链话语权、华为智能座舱的生态整合能力、以及自动驾驶算法训练的数据规模优势,共同构建了本土企业的护城河。保时捷们若继续依赖“品牌光环+进口套件”的改良路线,终将沦为电动时代的布加迪——收藏价值大于实用意义。真正的变革或许在于:放下身段建立本地研发中心,将定价权交给深谙市场残酷性的团队,而非执着于维持账面利润率的幻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