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比亚迪这9月的销量数据,乍一看挺让人纠结的。同比少了5.5%,听起来像坏消息,但环比却增长了6%,这就很有意思了。392,670辆对365,000多的8月来说,是明显的回升。同行小王开玩笑说:比亚迪这波波动,就像早上起床拉闸,忽然就回神儿了。这形象得很。
销量不是数字游戏那么简单。数据背后,是一堆复杂的供应链、研发和市场博弈。比如王朝和海洋系列这类主流车型,9月销量降了11.4%,直接拖累了整体数字。朋友李俊是汽车4S店销售,他说:王朝系列这两年卖得好,9月这冷却感挺明显,客户买车时犹豫多了,价格战也白热化。事实上,供应链的变化让这些量产车环节的配件成本更透明,也更折腾人。之前我以为销量下滑就是市场疲软,后来发现就是产品结构在调整,导致部分传统车型销量放缓,这话其实挺绕。
对比来讲,高端品牌那边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方程豹9月狂卖24121辆,同比飙升344.8%,这是个很猛的数字,逼近部分老牌合资中型SUV的月销量了。腾势和仰望也在增长,尤其是腾势,一直在试探市场温度。比亚迪这步棋,像是在研发和制造链里换挡,不再只要薄利多销,而是往单车较高利润的方向倾斜。这有点像炒菜,不再追求大锅端,而是做套餐,讲究精致和品质感。
供应链复杂度提升就像做一道复杂的甜点,控制材料和工序繁琐得多,同时必须保证味道稳定。把这理解成研发流程变化,其实还蛮形象:研发部门在持续导入更高端零件,供应链不得不跟着升级,这期间自然会影响部分车型的生产节奏和产量。也可能,部分零件供应商刚适应新标准,还在摸索合适的成本平衡。李俊说:有时候客户喜欢新花样,但供应链没走通,销路就凉了。
没想到海外市场才是最亮眼的。单9月就卖了7万多辆,同比暴增107%。在我看来,这种增速绝不是偶然。走出国内,等于进了全新战场,更大、分散但机会多。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风险太高,出海能找到更多利润成长点和品牌认知差。王朝和海洋系列销量低迷也部分受国内市场波动影响,海外则是稳定的增长点。这点跟我之前预测有点出入——我以前一直觉得海外市场起步慢,没想到今年能有这么爆炸增长。想想这背后供应链和研发体系能快速支撑海外市场,说明比亚迪的组织效率真的提升了。
细节上,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条有意思数据:9月比亚迪电池装机量达23.2 GWh,1-9月累计203.251 GWh,这意味着电池产能和供应链还在持续爆发性扩张中。电池这块支撑起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很大程度决定了车企竞争力。相较于特斯拉,新兴品牌是更快调整产能布局,毕竟这部分成本占整车40%以上的比重。拿电芯价格粗略算,比亚迪在电池环节单车成本降低里至少省了几千块钱,这对利润影响可不小。
聊完数字,来说下我自嘲的地方。之前我总说,比亚迪卖得太多了,不担心竞争,这话说大了。现在看来,销量波动是正常的,背后是品牌调整和市场细分的复杂博弈,不能简单看量。因为高端车型的做工和研发投入远高于以前那种流水线模式,变化需要时间。其实这和我们日常生活差不多:想吃顿大餐,得先买好食材、准备工作更繁琐,自然而然成本会高点,节奏也不能一味求快。
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快增长的海外市场能否持续?毕竟不同国家对节能排放标准和补贴政策差异大,比亚迪到底经历了哪些本地化挑战?(这段先按下不表)。
王朝和海洋系列销量下滑,是偶然市场因素,还是未来可能收缩的迹象?毕竟它们撑起了比亚迪很长一段时间的销量高峰,我身边不少朋友还挺喜欢海洋系列的外观和续航配置。
忘了说了,我朋友小张修理厂说:方程豹这车,维修难度明显高于老款车,配件价格也涨了不少,虽然利润高,可服务成本确实跟上了。维修体验这块,可能是高端品牌新挑战,得让消费者感知到物有所值。
小算一下:如果王朝和海洋系列单车利润大约1000元,方程豹和腾势更高估计达到3000元以上,那销量结构变化对比亚迪整体利润的提升潜力还是很明显的。你觉得比亚迪能否既守住传统销量,又稳步推进高端化和国际化?毕竟,你觉得多品牌、多产品线管理上的难度,会不会成为新的隐患?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