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消息在美国那边传开,让不少人心里都犯起了嘀咕。
说的是在得克萨斯州宽阔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巨大的集装箱卡车在深夜里自己跑了好几百公里,最关键的是,驾驶室里连个鬼影都没有。
这可不是有人在远处拿着遥控器玩,也不是前后有好几辆车跟着保护,这辆大家伙完完全全是靠自己的“脑子”在开车。
这件事一出来,很多人,尤其是咱们常年跑运输的卡车司机师傅们,心里肯定会咯噔一下:这天是不是要变了?
以后这高速公路上,是不是就没我们什么事了?
我们的饭碗,真的要被这些铁疙瘩抢走了吗?
要说清楚这事,我们得先搞明白一个问题,就是这么多年我们听说的“无人驾驶”,可能和这次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过去很多年,全球不少科技大公司都在研究这个,也经常有新闻说他们的无人卡车上路测试了。
但你要是仔细看,会发现那些所谓的“无人”,其实都有点名不副实。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驾驶室里必须坐着一个“安全员”。
这个人虽然不碰方向盘,但眼睛得死死盯着路面和系统,手也得随时准备着,一旦车上的电脑犯了糊涂,他得立刻接管过来。
说白了,这不就是个高级陪驾吗?
司机工资一分没少,成本也没降下来,本质上还是人在负责最终的安全。
另一家公司,Bot Auto的创始人侯晓迪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方,说这种做法就像你下定决心减肥,点了一份蔬菜沙拉,结果旁边还配了一大盘炸鸡当年菜,这还能叫减肥餐吗?
除了车里坐人,还有两种花样。
一种是搞个车队,一辆无人卡车在中间,前后左右都跟着人类司机开的护航车,跟保护大人物似的。
这阵仗是挺安全,可成本也太高了,送一趟货得好几辆车一起出动,这生意根本没法做。
还有一种听起来更科幻,叫“远程操控”。
就是卡车上确实没人,但在几百公里外的一个办公室里,坐着一排人,每个人对着好几个大屏幕,像打游戏一样远程开车。
这个想法听着不错,但最大的问题是网络。
咱们打个游戏,网络稍微卡一下,人物就动不了了,最多就是输掉一局。
可这几十吨重的大卡车在高速上飞奔,网络要是延迟个零点几秒,那后果简直不敢想。
所以说,以前的这些方案,骨子里都透露着一种不自信,它们不敢把安全完全交给机器,总得留个人类在最后兜底。
而这次搞出大动静的这家叫Bot Auto的公司,从成立第一天起,就走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他们认为,要做就做彻彻底底的无人,驾驶室里不能有人,车上任何地方都不能有准备接管的人,远程操控室里也不能有。
这个目标一定下来,那整个技术思路就得全部推倒重来。
他们没有在老路上修修补补,而是从零开始,给卡车装上了一套全新的系统。
这套系统的核心,不是简单地给电脑设定无数条“如果遇到红灯,就刹车”之类的死板指令,因为现实中的路况太复杂了,你永远也设定不完。
他们的办法,是教这台电脑学会像人一样去“理解”和“思考”。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首先给卡车配上了一双“火眼金睛”。
全车上下装了15个摄像头、8个激光雷达和3个毫米波雷达。
这可不是简单地堆数量,这三种设备各有各的本事,还能互相配合。
摄像头就像我们的眼睛,能看清颜色、交通标志。
激光雷达呢,就像蝙蝠的回声定位,能非常精确地知道周围物体的距离和形状,哪怕是在纯黑的夜里。
毫米波雷达的穿透力最强,就算下大雨、起大雾,它也能“看”得很远。
这三套系统的数据会相互比对、相互验证。
打个比方,如果摄像头因为被泥点子糊住了看不清,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的数据还能保证车辆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系统就不会因为一个传感器失灵而变成“瞎子”。
有了超强的感知能力,更关键的是得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来做决定。
Bot Auto给卡车设计了两个“大脑”,也就是两套完全独立的计算系统,它们同时运行。
平时,主大脑负责开车,备用大脑就在旁边“看着”,同步接收所有信息,但不发出指令。
一旦主大脑因为任何原因,哪怕是出现零点零一秒的卡顿,备用大脑会立刻、无缝地接替它的工作,继续正常驾驶,或者在判断情况复杂时,执行最安全的方案,就是自己打着双闪灯,稳稳地靠边停车。
这还不算完,他们对车辆的刹车、转向这些关键部件,也做了“双保险”。
就拿刹车来说,在堵车的时候需要频繁刹车,系统会让两个刹车控制器轮流工作,就像两个工人换班一样,防止其中一个因为过度使用而发热出问题。
这种设计思路,已经不是准备一个“备胎”那么简单了,而是让两个系统都时刻保持在工作状态,互为备份。
为了检验这套系统到底有多可靠,他们的工程师做过一个非常极端的测试:在卡车以每小时一百多公里的速度正常行驶,并且正在变道的时候,人为地先后切断了主大脑和备用大脑的电源。
就在两个“大脑”同时失灵的瞬间,车辆最底层的控制单元立刻启动,像一只无形的手,稳稳地控制住车辆,把它安全地停在了路边的紧急停车带上。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搞这么复杂的系统,肯定得花很多钱,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吧?
恰恰相反。
完成这次创举的Bot Auto,是一家才成立两年的小公司,团队规模也不大。
相比行业里那些动辄烧掉几十上百亿、拥有几百上千名工程师的巨头,他们的效率高得惊人。
原因就在于他们从一开始就看准了方向,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他们没有在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就急着买几百辆车去铺摊子,也没有盲目地招一大堆人,而是把精力高度集中在攻克“真无人”这个核心技术难题上。
这种策略的背后,是对未来成本趋势的深刻理解。
人类司机的工资、福利只会越来越高,是刚性成本。
而电脑的计算能力,价格却在不断下降,性能还在飞速提升。
Bot Auto的成功,本质上是用可规模化、成本持续降低的“算力”,去替代了成本固定的“人力”。
现在,这家公司正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正式开通第一条商业化的无人货运线路。
这意味着,他们的技术已经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而是准备真正投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拉货、去创造价值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卡车司机这个职业会马上消失。
一项新技术的普及,还需要克服法规、公众接受度等很多问题。
但这次事件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它告诉我们,一个由人工智能深度参与的交通运输新时代,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
而引领这场变革的,正是一个由我们华人主导的、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年轻团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