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最近咱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圈有个挺重要的事儿,得跟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2025年9月26号那天,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四个部门一起发了个公告,说从2026年1月1号开始,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得办许可证了。
这可不是小事,关系到咱们新能源汽车能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远、更稳,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到底是咋回事。
一、这次政策到底管哪些车
可能有人要问了,是不是所有新能源车出口都得办许可证啊?其实不是,这次政策管得挺细的。
公告里说了,就管那种“仅装有驱动电动机的具有车辆识别代码(VIN码)的其他载人车辆”,简单说就是纯电动的小客车,像咱们平时开的电动轿车、SUV都算。
而且还有个专门的编号来界定,叫8703801090,有了这个编号,海关那边一看就知道是不是在管理范围内。
那插电混动的车、电动公交车这些算不算呢?明确说了不算,这次就盯着纯电动乘用车,可见政策是想精准发力,不搞一刀切。
二、想出口得有啥资格
那企业要是想出口纯电动乘用车,得具备啥条件呢?大家别慌,这次不是凭空出新规矩,是接着老规矩来的。
公告里说,企业的资质条件、怎么申请许可证这些,都按2012年商务部他们发的一个318号文件来。
那个文件是管汽车和摩托车出口秩序的老底子政策,里面写得明明白白:企业得有正经的生产资质,不能是随便攒个厂子就开工;产品质量体系得认证过关,不能马马虎虎;售后服务也得跟上,车子卖到国外了,出问题了得能修、能管。
这么一看,其实对合规的企业来说,相当于按老规矩办事,不用重新适应一套新流程,政策这是想着让大家平稳过渡呢。
三、海关咋把关质量
车子想出口,过海关这关是必须的。
那海关怎么检查这些纯电动乘用车呢?公告里强调了,就按现在有效的“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来。
啥意思呢?就是出口的车子得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比如咱们常说的CCC认证,这是国家强制性的产品认证,过不了这个认证,车子质量就没保障,海关肯定不让过。
这就像咱们平时买东西要看合格证一样,出口的车子也得有“质量身份证”,确保卖到国外的每一辆车都是合格的。
毕竟车子是大件,质量不过关,不光开着不安全,还可能影响咱们“中国制造”的名声,海关这关把得严,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咱们国家的品牌负责。
四、为啥要搞许可证管理
可能有人不理解,以前出口纯电动乘用车挺顺的,为啥现在突然要许可证了?这就得说说咱们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现状了。
这几年咱们国家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量涨得那叫一个快,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这本是好事。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有些企业为了多卖车,就搞低价竞争,你卖得便宜我比你更便宜,结果可能就偷工减料,车子质量参差不齐。
有的车确实好,有的车可能刚卖出去就出毛病,这样下去,不光砸了这些企业自己的牌子,还可能让国外消费者觉得“中国制造”不靠谱,那损失可就大了。
所以搞许可证管理,其实是想把那些真正有实力、能保证质量的企业筛出来,让大家别再扎堆拼价格,而是比拼技术、比拼质量,让整个行业从只追求出口数量,变成追求出口质量,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五、这政策背后有啥门道
其实仔细琢磨琢磨,这次政策调整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咱们国家对汽车行业出口管理思路的延续。
早在2012年,就有文件规范汽车和摩托车出口秩序,强调生产一致性、售后服务这些,现在把纯电动乘用车单独纳入许可证管理,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了咱们出口的新亮点、新增长极,得专门给它“量身定制”一套更细致的管理办法。
这就像一棵小树长大了,得给它搭个更结实的架子,让它长得更直、更稳。
通过许可证管理,从企业资质审核,到生产过程监管,再到出口检验,形成一个全链条的监管体系,这样就能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一些不合规的企业扰乱市场,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整个新能源汽车出口行业健康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客户端:《商务部等四部门: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
北京青年报:《四部门决定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
每日经济新闻:《商务部等4部门重磅发布:决定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
本文内容由AI生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