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企高举“安全”大旗,其营销视频却引发一场信任危机,这本身就是对消费者认知的一次尖锐挑战。近期,理想汽车i8与东风柳汽乘龙品牌重卡碰撞测试视频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视频中,理想i8看似“完胜”重卡,但重卡车标未打码迅速招致“碰瓷营销”质疑。尽管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三方已联合致歉并倡议行业自律,但事件背后,消费者对汽车安全信息透明度、企业诚信的深层困惑与期待,暴露无遗。
此次事件核心在于,营销手法已侵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信息的判断力。理想汽车在发布会上展示的重卡对撞视频,尽管旨在彰显自身被动安全性能,却因未对第三方车辆进行脱敏处理,引发了不当竞争的争议。这种信息发布的不完整性,导致消费者难以准确评估测试的真实意图与实际意义,甚至可能形成对车辆安全性能的错误认知。长此以往,这种营销乱象将持续透支消费者对汽车厂商乃至行业检测机构的公信力,损害整个汽车市场的健康生态。
消费者深层担忧的,并非仅是某款车的安全性,而是“我到底该相信谁”这一根本问题。他们渴望透明、客观、可信赖的汽车安全信息。这包括测试标准的公开、测试结果的完整呈现,以及企业营销的边界意识。例如,中消协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投诉量急剧上升,其中“定金退款争议”和“虚假宣传”问题突出,这直接反映了消费者对行业诚信的强烈不满。有观点认为,消费者应更关注产品本身而非营销噱头,但当信息被刻意过滤或扭曲,消费者如何能做到理性判断?因此,问题症结在于信息不对称而非消费者认知不足。
重建与维护消费者信任,单靠行业自律倡议远不足够,必须构建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首先,监管部门应强化介入与惩戒力度,对虚假宣传、误导性营销等行为划定清晰红线并施以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正如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公布的违法广告典型案例所示。其次,第三方检测机构必须坚守独立性和公信力,确保测试流程科学严谨,信息发布真实、准确、完整,并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统一权威的车辆信息公示平台,强制公示核心配置及历史记录,打破信息壁垒,赋予消费者自主验证的能力。最后,车企应主动拥抱透明化,将重心回归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沃尔沃汽车曾提出的“消费透明承诺”,让购车、维修像网购一样透明,这正是行业前进的积极信号,值得所有车企深思并效仿。
汽车产业要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跨越,绝不能以透支消费者信任为代价。让每一次购车都充满信心,让每一次出行都倍感安心,这是消费者最朴素的期待,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信任的堡垒一旦崩塌,重建之路将漫长而艰辛,企业与行业当引以为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