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午后,天气挺不错。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着朋友圈,忽然看到有人吐槽新款别克GL8陆尊PHEV:空间变窄了,续航还不行,技术看起来也还停留在几年前。我心里就咯噔一下,空间压得我有点心疼。
刚才翻了下笔记和相册,发现我身边的朋友、同事用的都是老款GL8。其实这个车一直是商务和家庭的宠儿,曾经的MPV之王。但你要说现在?跟当年相比,变化真不算大,反倒反思大幕拉开——它是不是真的还能叫市场的主宰?
估算一下价位,33.99万——这价格,放在半年前,起码还是一线豪华商务车型。作为新能源车,配备的东西让我直摇头。一点都不新潮,反倒像是赶在尾巴上的最后一班车。
空间能叫登峰造极吗?3088mm的轴距,放在竞品里挺普通。有点几年前的套路——大个头,长轴距。但腾势D9,岚图梦想家,魏牌高山,它们的空间方案远超过这个,用的是真正的长轴距。你说,空间真的不只是数字堆砌问题——车内布局也很重要。别克是长没错,但在乘坐体验上,第三排其实还是挺局促的——尤其是我有个朋友提到,后排的三座像三根铁棍。
这让我怀疑一件事。别克的长轴距是否只是长?是不是设计得没有那么合理,导致空间的实用性被牺牲掉了?这跟隔壁做的折叠床概念一样,表面长实用,内部结构一旦用错,效果大打折扣。
动力方面,1.5T插混系统,292KW最大功率,7.8秒破百——听起来还算过得去。可我问自己,动力数据真代表什么?假如对手们(比如420KW、337KW的对比)都用四驱,车辆的牵引力、稳定性就很不一样。单电机前驱布局?这点,我倒不觉得是硬伤,只是觉得,好像少了那点在复杂路况里的底气。
你说,续航怎么办?34.8kWh电池,150公里纯电续航——样本少(估算),完全不足够支撑现代家庭的长途需求。这点我一直挺困惑:为什么别克还这么坚持用磷酸铁锂电池?明明宁德时代的电芯,续航都能长一大截。用江苏正力那个品牌,可信度问题我一点都没想过(其实也许我该多想几秒)——是不是品牌信任度下降,是另一大难题。
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突然蹦出来:后排三座处,那块塑料遮盖板,是我前几天拆车把手时无意碰到的,感觉特别廉价。你说,这细节是不是反映了别克对品质的某种放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空间,动力,续航,这些都还可以理解,但智能化呢?
这是个啥水平?搭载的高通8155芯片,基本上还是八年前的架构吧。比起同行的骁龙8295芯片,像是把苹果4架在一个安卓旗舰上——还挺尴尬的。我知道,智驾功能点不是单靠芯片堆积起来的,但你得承认,光有芯片还不够,配置、算法、软件都要配套。别克完全没有快充掉电、智能感应、自动泊车那些新贵配置。
它们基本上像是多年前的淘宝套餐——你知道不可能跟拼多多拼单的家庭比,但他还想装作高端。
我问身边的销售:为什么你们车里,连个激光雷达都没有?他笑着说,一样的套路,成本考虑。对比魏牌的高山,那车基础就配激光雷达。而岚图梦想家,甚至把华为下放的乾崑智驾放进去。
别克呢?还在用路面传感器,或者说可能是眼神感应?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基础配置的缺失,是不是反映出别克在新能源布局上的犹豫?人家在全面智能上拼命,而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的传统——可难得一提的是,那些传统还在卖,贵,体验还差。
对比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挺矛盾。车内那些零重力座椅、可变悬架甚至后轮转向,它们都是可选配置。你看这配置的差距——你知道,像我这种被用腻了的老司机,内部体验其实没那么重要,但那些细节却能决定一台车的市场生命。
而且,据我观察,低配的GL8,连行车记录仪、后排遮阳帘都成奢侈。这车不得不让人想,未来还能不能用情怀来拯救?或者说,至少还能用品牌底蕴骗一骗老客户?
可我总觉得,这是巨头的痛。投入不够,战略也不够果断。从去年开始,别克似乎东拼西凑——新车里,哪怕是一次电池参数的调整,总像临时抱佛脚。
这是不是一种没有底气的表现?
我真怀疑,他们是不是意识到自己落后,但又天真地以为赶一赶时间就能调兵遣将。
说到底——这车最吃亏的,还是用户体验吧。
你说开起来舒服吗?乘坐舒适?还不错,但太多硬伤在里面了。从我个人角度:像后排那三座都不敢坐长途,空间要是再宽一点,还能说得过去。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那个高级的后排座椅折叠按钮,看上去都挺复杂。其实很简单,就是设计在座椅的一侧,但操作起来总觉得确认不够流畅。也就是说,虽然配置看起来高大上,但细节一用心就知道没有打磨到极致。
我其实也没想过——也许,这就是真正的问题:大厂的叙事和背后那点用心程度,差的还不只是钱。
可我还在琢磨,别克未来怎么逆转?提升空间?续航?智能化?还是硬件上的突破?
一只手抓着咖啡,一只手握着手机,觉得这场游戏,或许还得继续观察。
毕竟,除了全能的汽车工艺,我更想知道——在某个转角,谁在等着我,拿着那一束修好的合格灯泡,笑着说:你这车,怎么还这样呢?
或许,小小的细节,才是真正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