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了一下工信部第399批新车目录,发现传统合资品牌还真没闲着,燃油车新能源一起上阵,似乎想打一场全方位的市场硬仗。比如一汽丰田,这回不仅给老RAV4荣放换新版本,连那Woodland丛林版都带来了,外观上跟广汽丰田引进的普通版差挺多,野性足了不少。对了,前几天朋友跟我说:这丛林版确实看上去更有街头感,比普通版更招手。(体感)
这次卡罗拉也换脸了,换上丰田家族最新的前脸设计,明显在模仿凯美瑞和普锐斯那种锐利感,不过尾巴没大动,只是黑化大灯挺有意思。刚才跟卖车的熟人聊,他说:现在连家用车外观都这么拼,卖点越来越多靠颜值了。(估算颜值提升能拉动销量3%-5%,样本有限)你有没有发现,近年车厂在设计上的变化比功能上的变化更快?会不会有点过头了?
讲到新能源,广汽丰田的铂智7走的是大块头豪华路线,拿出来和雷克萨斯ES纯电版一比,确实有豪气,甚至更霸气。说真的,这款车在今年上海车展亮相时,我就在现场看过,质感和科技感都没说假话。可我老实说,刚开始还觉得它会被ES压着,结果感觉广汽那边真下了血本,(这段先按下不表)市场反应咋样还得看后续销量和口碑。
东风日产轩逸紧跟卡罗拉脚步,全面改款,新设计前脸加贯穿式尾灯,明显想抢年轻买家市场。听维修厂一个师傅抱怨:这贯穿尾灯东西坏了贵又麻烦,换一条线下来少说得几千。你说这买车时候没把这些维修成本算进去的吗?我先前以为年轻人买车主要看颜值和配置,后来才明白,其实保养和维修的新机会成本也不能忽视,不然车企怎么敢卖这些高科技配件。
再看看上汽大众的ID.7S,算是ID.7 VIZZION的加料版,更运动一些,但这车定位让我想了想——他们总想在电动车里造更多版本,是不是想用不同细分满足各种口味?这会不会反而让供应链压力倍增?这种感觉就像家里冰箱里有一堆水果,分了好多种包装,但用的时候还要挑着来,麻烦得很。供应链上,做新能源车就像做定制蛋糕,配料越多,供应链就越复杂,交货和成本控制难度也翻倍。(估算供应链复杂度提升30%左右,没详数据)
说到供应链,最近供应商那边发了条消息,说产能恢复得慢,零部件断点还是常有,这直接卡了不少新车的上市节奏。销售那头也很怨念,说:这车卖得好,但厂家供货不给力,顾客白等,信任度掉得多快你们想不到。一分钱难赚,是不是都成了供应链和销售中间的夹心饼干了?
前面说车企都猛冲新设计,猛冲新能源,似乎全都侧重卖点上,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其实不少用户关注的是用车成本和保值率。举个粗糙念头,像热门合资燃油SUV,三年保值率大约在55%-60%(体感/样本有限),同价位混动或纯电车型可能低了10个百分点左右。说白了,电动车对用户来说还是个选项,不会完全代替燃油车——这个认知得再坚定点。你觉得电动车真能把燃油车挤走吗?听着有人说,绝了,我倒觉得这话有点大,其实还有一半市场喜欢燃油的便利和熟悉。(思路转弯)
奇瑞的iCAR V27也值得一提,硬派SUV风格带点拉德酷路泽和卫士味道,不过又自己拿了点审美元素。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自主品牌的硬派越野愿意借鉴国际设计而不直接照搬呢?这点没细想过(不确定)。他们可能更想打造国产独有印记吧,毕竟照搬那个更容易,但品牌形象是长期积累的,不是单靠一辆车就能扛起来。
宝骏这台享境S9插混中大型SUV身材抢眼,5.2米长轴距超过3.1米,理论上空间和舒适度没得说。不过一位同行笑谈,它定位上硬碰硬中大型传统SUV,那油耗和实际续航会怎样?这个心里小算了一下,插混车百公里能耗大约10-12L油(体感数据),虽然看似省了主油箱没拆,但长途拉动力和充电便利恐怕是大问题。你觉得插混真的能解决大空间SUV的痛点吗?我还是有点怀疑。
还有那个零跑Lafa5,新车亮相慕尼黑车展,定位紧凑型SUV,设计风格一看就是家族血统,挺精神的,像极了街头的小钢炮。但让我好奇的是,零跑这么新锐的品牌,市场能否真正承载它们的体量?咱们是不是该多关注品牌力和售后网络建设?不然先头炮没打响,后面就凉了。
坏消息是,供应链紧张状态没那么快能缓解;好消息是,市场反而更活跃,传统车企不甘心就这么甩手,新能源车不断涌现,整体看燃料和电池的AB测试还将在几年内主导产品节奏。就是这节奏,跟用户心态有时候反着走,便宜够用还是王道,花哨高级能不能卖?看到这批新车,感觉车企都在试探,市场还真挺难摸透。
对了,刚才朋友插一句:车子买了开开挺好,关键是能不能卖个好价钱,有些牌子二手车价直接就腰斩,怨不得人不爱换车。这话挺扎心,也挺现实。
思考下,你选车的时候,会更在意哪个细节?续航、空间还是未来保值率?可能没人真心知道答案,或者答案随时间变。街边那声发动机启动的轰鸣,燃油味混着电池的冰凉气息,有没有像现实提醒咱们,这场车市的变革,还没完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