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未来是AI的天下;也有人笑,这话听了十年,咖啡都凉了三杯。
但就在不久前,一条新闻让我把手里的外卖都放下——Figure AI在C轮融资后估值冲到390亿美元,比去年翻了快15倍。
这可不是PPT吹牛,它背后的那条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已经从“实验室宠物”悄悄走到了离你家客厅只差两步的位置。
说起来荒诞,人形机器人的故事,其实有点像当年的电动车。
当初大家看特斯拉造车时,也是一副“马斯克脑子抽了吧”的表情,如今连老牌油车厂都卷进来了。
现在的Optimus和Figure 01,就处在这种拐点上:硬件还在疯狂降本,软件则努力变聪明,而2025、2026这两年,很可能就是它们能不能真走向规模化落地的期末考试。
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这个赛道热得烫手,是看到优必选Walker S1跑去比亚迪产线干活,那画面很魔幻:一个穿着白壳子的“高个子”,安静地跟着工人搬零件,不喊累、不摸鱼。
如果再想象一下几年后,小鹏PX5或者小米CyberOne站在商场里给顾客递购物袋,你就会觉得,我们离《西部世界》的日常生活,好像真的没那么远。
但别急着拍手叫好,这里面水深得很。
上游关节模组、减速器、传感器这些零部件,占掉整机七成成本,而且谁掌握核心供应链,就等于半只脚踩进护城河。
特斯拉用谐波减速器,日本哈默纳科是老大,但国内傅利叶智能和来福谐波也开始抢市场——如果你懂汽车史,这一幕是不是特别眼熟?
中游才是真刀真枪打仗的地方,本体制造商相当于汽车主机厂,要负责技术集成,还要考虑量产节奏。
这时候国外公司和国内公司的路数完全不同:特斯拉搞端到端模型,全栈自研;Figure喜欢分层决策,上面交给GPT-4V做视觉推理,下面靠高速控制系统保命。
而国内玩家更务实——智元自己弄大模型GO-1提升任务成功率,宇树直接甩出9.9万定价抢消费级市场,说白了就是便宜又快迭代,让对手喘不上气。
不过最大的卡脖子问题,还不是价格,而是续航与智能泛化能力。
一台机器人干满8小时,比不少程序员还敬业,可现实呢,大部分撑不了半天,全固态电池只是刚冒头而已。
而软件这边,“ChatGPT时刻”迟迟没出现,高质量数据稀缺得像北京蓝天。
有些公司干脆用合成数据训练,比如英伟达Cosmos平台,就是替机器人搭建虚拟物理世界收集经验包,相当于让它先在梦里练习,再下场干活。
当然,每次谈未来,总免不了提几句风险与博弈。
在我看来,现在的人形机器人竞争,更像F1赛车而不是长跑比赛——速度太重要,你慢一步别人就锁死标准。
但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场心理战,各家发布会上秀肌肉、公布应用案例,有时候更多是在试探资本和用户心态,而不是真的马上能铺货千台万台。
所以,看他们演示会的时候,多留个心眼儿:那个灵巧夹起易拉罐的机械手臂,很可能下一秒就需要工程师偷偷扶一把才能站稳平衡。
历史总爱开玩笑,当年iPhone出来时,被质疑触屏操作不如键盘效率高;如今我们聊人形机器人,也会听见类似的话:“这么贵,用在哪儿啊?”
可回过头看,从工业制造,到物流仓储,再往商业服务甚至家庭渗透,每一次新技术都是先蹲守B端,然后顺水推舟杀进C端钱包。
如果2030年前你家扫地的是双足行走的小伙计,请不要惊讶,他可能还是二手机版本。
我个人倒挺期待看到跨界玩家继续搅局,小鹏、广汽这样的车企,在供应链协同上有天然优势,把造车那套成熟体系嫁接过来,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曲线会断崖式下降。
而科技巨头们投钱投算力,不仅为了赚钱,也是押注生态入口——毕竟谁赢下这一仗,下一个十年的数字世界语法,很可能由他来书写。
至于结局嘛,我不敢赌,只知道马斯克已经盯着百万级年产目标发狠话,而Figure拿到了微软、亚马逊的钱之后肯定不会按兵不动。
今年底之前,会不会突然爆出一个堪比第一代iPhone发布的视频?
没人知道。
但要是某天早晨醒来,你发现楼下便利店多了一位24小时站岗、不抱怨加班费的新店员……记得告诉我,他眨眼那瞬间有没有带一点调皮劲儿,那或许才是真正值得害怕(或期待)的信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