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探岳这车,你们知道吗,上个月它卖了1.5万台左右(样本有限,估算),这数据让我有点惊讶。隔壁CRV,卖了1.3万多台,却还没探岳火。有人跟我说:这价位,探岳没说的。我当时就在想,真的比皓影和CRV更香?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探岳现在入门款价格跌到了12万多(体感)。同价位的皓影和CRV都得18万以上,价格跨度明显。你会不会想,这样的差距到底在哪?配置?动力?还是品牌影响?(先按下不表,晚点接着说)
说到配置,探岳配备了7个摄像头和带AR实景的辅助系统,档次那是直逼途观和汉兰达的节奏。你懂的,这7摄像头就好像我们看3D电影一样,多了几重视角,看路更细致了。我猜这套系统,可能厂家是想把高端车型的科技感平价下放,毕竟这操作比请个明星代言简单多了(没细想过,猜测)。
但动力上,探岳入门版用了1.5T发动机,160马力,明显不如皓影和CRV的193马力那一脉。这点我本来以为会是劣势,结果这发动机配了7挡湿式双离合,油耗却是WLTC标准的6.7L/百公里,比对手低不少。你说得这么省油,开高速拉载还是有底气。不过2.0T的版本也在卖,那个四驱系统大概优惠后能到十七八万(都是估算),算起来性价比不算差。难道德系车会不好开?开过它的人都说稳。感觉上,底盘调校有点像那种老练的骑士,转弯稳不叫屁股跳舞。
前几天,跟一个修理厂的小哥闲聊,他跟我说:探岳这车维修成本给力,零件普及,翻新率也高。这话让我意识到,除了配置,后续维护也得算进选购成本里。这么一算,这车保值率估摸着比我预期的好,粗略算下来,开三年下来百公里成本和皓影差不多(心算大概)。市场口碑咋样,还得多点时间验证。
说回来,空间是真的够大。探岳加长后轴距达2791毫米,这数据直接甩皓影和CRV几条街。坐后排的朋友跟我吐槽:咱家娃腿都能伸直,不挤。哈,这细节说明问题吧,实操体验肯定不会假。你有想过吗?大空间和操控的平衡怎么做到的?一般车厂不是偏一头就是偏另一头,探岳这调校让我有点想钻研背后的研发思路。
半年前我还觉得15万级的中型SUV离我们太远,但探岳这么大刀阔斧的降价,彻底把战场带入了12万-20万的区间,直接搅局皓影、CRV等传统紧凑型SUV市场。这个战术让我想到做菜,原本高档菜端到你面前价格吓人,现在原材料一样,厨师降价卖,好粮食不怕石碾。可这背后风险是谁埋单?供应链压缩下成本会不会影响品质?我又卡壳了,不敢下太重结论。
拿操控说事,探岳四轮独悬的底盘稳中带弹,开高速一点不飘,可日系SUV同价位车型不少底盘偏软,过个坑路晃的你头晕。可是舒适性呢?据我体感,这德系调校恰到好处,不会觉得硬邦邦,可是又不让你有漂浮感。你们觉得,这样的底盘设定,我印象中不是大多数德系车强调运动,而日系要舒服么?
还有个奇怪的点,探岳虽说轴距长,但车身总长才4.695米,得亏大众把空间效率做得厚道。这就像你买个大容量背包,不是说包体大,而是布局设计合理。和同价位的皓影相比,探岳的实际空间优势明显,但试问你愿意多花多少税费买大空间?
顺便说说售后和渠道。我自己跟销售聊,听说不同区域优惠大不一样,东北那边力度最大。你说这属于供应链谈判的结果吗?应该是的,毕竟库存、走量压力不一样。我估计内部供应链也得天天算账,把这经济杠杆用得稳,才敢这么降价。
换个角度讲,探岳的成功也暴露了日系车一个事实——软底盘舒服,但操控和空间很难同时拿捏。你留意了没,这几年本田自己也在尝试调整悬架,有点向德系靠拢。可价格友好度呢,谁能跟大众的降价策略匹敌?
讲多了,我倒有点嫌麻烦。毕竟买车这事儿,真的跟谈恋爱像,讲太多容易纠结反倒难决定。你自己会怎么选?12万的探岳,还是18万的皓影CRV?追求操控,还是动力?多一分多一分犹豫。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原本想说探岳AR实景导航体验,今天不聊它,得亲自试驾才知道那系统值不值。这种科技感到底能不能用得顺手?我倒挺期待能亲眼瞅一眼,毕竟这东西买车时能打动人,开久了不一定。
也许,探岳真正赢的不光是价格和配置的竞赛,而是给了大家德系中型SUV开下去也没错的信心。这种信心,难道不是最难买到的东西吗?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