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之光,从“组装厂”到1000万台发动机下线

比亚迪第1000万台发动机下线,见证自主品牌实现技术跨越

2021年6月17日,比亚迪旗下动力事业部完成了第1000万台发动机的下线。这个消息让中国汽车行业为之一振,也成为了自主品牌发展的里程碑。

国货之光,从“组装厂”到1000万台发动机下线-有驾

能够达到今天的成就,并非一路平坦。

三十年前,国内很多人觉得自主品牌发动机年产千万只是幻想;二十年前,把自主品牌发动机做到世界一流水准被视为笑谈;十年前,几乎没人相信自主汽车品牌能在短时间内追赶全球顶尖。如今,这一数字已经成为现实,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国货之光,从“组装厂”到1000万台发动机下线-有驾

中国品牌发动机迈向千万规模,不只是比亚迪的骄傲,更彻底改变了自主品牌长期以来技术薄弱的形象。外界对自主品牌常有三大质疑外观抄袭、质量不佳、没有核心技术。每当提及自主品牌,总有人拿这些问题说事,让支持自主品牌的人难以反驳。

的确,这三大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最初的自主品牌确实存在“外形相似、严重依赖合资发动机、品控不佳”的问题。但正是敢于面对并持续进步,让自主品牌逐步走出困境,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身。

国货之光,从“组装厂”到1000万台发动机下线-有驾

这次千万级的数据让人震撼,彻底颠覆了外界对中国品牌发动机水平的认知。就算是日本这样制造强国,一年发动机销量也就三四百万台。比亚迪的1000万台,无论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都是值得自豪的成就。中国品牌“无核心技术”的标签也被彻底撕下。

为何这次突破的是比亚迪动力?

国货之光,从“组装厂”到1000万台发动机下线-有驾

当前中国乘用车市场上,企业数量超过70家,品牌过百。一汽、东风、上汽、北汽、广汽等国有集团,吉利、奇瑞、比亚迪等民企,还有新兴的蔚来、小鹏、理想等都在发力。自主品牌高手如云,为什么比亚迪能率先实现发动机千万突破?

比亚迪自1995年开始深耕动力系统研发,比吉利、奇瑞等民企起步更早。董事长王传福深耕汽车产业多年,对动力系统有独特理解,早在90年代就已经确定自主研发路线,这也为比亚迪后来取得的成绩打下基础。

国货之光,从“组装厂”到1000万台发动机下线-有驾

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比亚迪不仅有自己的发动机生产线,还一度采购合资产品,同时坚持自主研发,并逐步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

来看比亚迪发动机的

国货之光,从“组装厂”到1000万台发动机下线-有驾

- 2000年,比亚迪初步尝试自主生产发动机,虽然技术基础薄弱、油耗高、性能一般,但为突破打下了基础。

- 2009年,比亚迪推出自主研发的发动机系列,借鉴国内外技术,采用轻量化设计和多点喷射,动力明显提升,开始搭载于自家新能源与燃油车型。

国货之光,从“组装厂”到1000万台发动机下线-有驾

- 2012年,推出带涡轮增压的发动机,动力更强、油耗更低,加速了比亚迪技术进步的步伐。

- 2017年,推出新一代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结合高压共轨、缸内直喷等多项先进技术,成为比亚迪的技术核心。

国货之光,从“组装厂”到1000万台发动机下线-有驾

短短二十年,比亚迪发动机从追赶开始,到逐步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不断解决燃油消耗等难题,最终实现了技术自立。

未来三年,比亚迪动力将继续开发燃油、混合动力、插电混动、氢能等多种动力类型,计划推出多款新发动机产品,力争追赶国际巨头。尤其是在全球多家传统车企减少燃油发动机投入的背景下,比亚迪的发动机有望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为比亚迪喝彩,为自主品牌点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